唯一沒有“歐洲特征”的歐洲國家,為什么是阿爾巴尼亞?

Advertisements

在世人的印象里,歐洲國家無論大小至少有兩個特征:第一個是基督教氛圍相對較濃。歐洲國家的信教人口都占到總人口的大多數,主流宗教是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實際上都屬于基督教范疇。

第二個特征是工商業發達,除了東歐地區外,大部分歐洲國家都已經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的水準,居民的生活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即使與東歐國家相比,阿爾巴尼亞也是相對比較貧窮的

然而,阿爾巴尼亞并不具備這兩項特征,這個位于巴爾干半島上的國家是唯一以伊斯蘭教為主體的歐洲國家,占總人口的近60%。同時,該國又幾乎沒有現代工商業,人均GDP只有5000余美元,比很多發展中國家還要貧窮。

那么,為什么這個歐洲國家如此缺乏“歐洲特征”?

▲阿爾巴尼亞國土大部分是山地丘陵,農業很不發達

一、古老民族

現代巴爾干半島上的主要民族是斯拉夫人,那些前南斯拉夫國家和保加利亞都是斯拉夫人。接下來是羅馬尼亞人和希臘人,分別是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的后裔。

在宗教構成上,除了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這兩個前南斯拉夫國家信仰天主教外,其他都是東正教國家。

但是,巴爾干半島上還有一個民族成分與他們完全不同,又以伊斯蘭教為主體的另類國家,就是阿爾巴尼亞。該國被東正教國家三面包圍,處在巴爾干半島的西端,西面靠著亞得里亞海,南面是希臘,東面和北面都是斯拉夫國家。

▲阿爾巴尼亞三面被東正教國家包圍,卻以伊斯蘭教為主體

阿爾巴尼亞的主體民族阿爾巴尼亞人,是巴爾干最古老民族伊利里亞人的后裔。古希臘人創造出歐洲最早文明的時候,伊利里亞人便已經是古希臘人的北方鄰居了。但兩者的關系很差,伊利里亞人占據內陸山區,比較貧窮落后,因而被希臘人視為野蠻人。

公元前167年,伊利里亞人被古羅馬帝國征服,建立伊利里亞行省,他們從此開始跟隨古羅馬人的多神教信仰,然后在4世紀改信基督教。公元395年,古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基督教廷也分化出羅馬和拜占庭兩個中心。

▲古羅馬帝國稱伊利里亞人為伊庇魯斯人,并建有相應的行省

7世紀開始,南斯拉夫人從東歐遷徙過來,占據大半個巴爾干半島,伊利里亞人借助山地保留了一小塊領地,沒有被斯拉夫化,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巴爾干民族構成。

長期分治的兩個教廷,在教義與從屬地位方面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終于在1054年分道揚鑣,分別演變為以羅馬教廷為首的天主教和以拜占庭為首的東正教。

▲天主教與東正教分裂后,巴爾干屬于兩者爭奪的地區

巴爾干半島在版圖上屬于東羅馬帝國,但緊挨著西羅馬帝國控制的意大利地區,導致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兩個南斯拉夫民族和北部伊利里亞人信仰天主教,其他地區全部屬于東正教。

在羅馬教廷和意大利的支持下,信仰天主教的北部伊利里亞人曾經在1190年發動過起義,建立阿爾貝里公國,使整個伊利里亞地區改信天主教,但這個天主教公國沒有存活多長時間。

▲第四次十字軍攻占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由此開始衰落

天主教和東正教徒曾經共同合作進行“十字軍東征”,以收復被穆斯林占領的圣地。但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十字軍認為東羅馬帝國違約不肯提供給養,便用武力占領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殘余的東羅馬貴族和軍隊逃到伊利里亞地區,滅亡了阿爾貝里公國,東正教重新占到上風。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加劇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信仰東正教的南斯拉夫民族塞爾維亞人趁機崛起,攻占了除希臘以外的西半個巴爾干半島,伊利里亞人被迫臣服。巴爾干半島上的宗教構成接近于定型,只有伊利里亞人例外。

二、伊斯蘭化

1352年,奧斯曼人從西亞擴張到巴爾干半島。東羅馬帝國的衰落,以及巴爾干各民族的不團結,使奧斯曼人先后擊敗東羅馬帝國和斯拉夫人,侵占大半個巴爾干半島,包括整個伊利里亞地區。

奧斯曼帝國雖然沒有在巴爾干占領區強制推行伊斯蘭教,但通過向異教徒征重稅、禁止從事商業等方式,鼓勵他們改信伊斯蘭教。斯拉夫人和希臘人總體上保持住東正教信仰,只有大部分伊利里亞人改信了伊斯蘭教。

▲現代阿爾巴尼亞博物館內的伊比里亞人畫像

伊利里亞人歷史上多次改變信仰,從古羅馬人的多神教到天主教、東正教,還有過數次反復。對他們而言,選擇哪種宗教更像是對統治者的妥協,缺乏必要的忠誠感。現在奧斯曼人來了,信仰伊斯蘭教并非難以接受。

伊利里亞人在歷史上與希臘人的關系就不好,塞爾維亞人也曾是征服者,因而缺乏對周邊民族的認同感以及對東正教的歸屬感,這是促使他們改信伊斯蘭的第二個重要因素。

▲奧斯曼帝國鼎盛時占領幾乎整個巴爾干半島

此外,貧窮也是促使他們改教的原因。伊利里亞人世代生活的山地比較貧瘠,又沒有金銀等重要資源。雖然面臨著亞德里亞海,但道路條件惡劣,無論是希臘人或斯拉夫人,都不需要借道這里出海,該地區的商業因而也極其不發達。

另一方面,改信伊斯蘭教后,伊利里亞人得到了奧斯曼帝國的認可和照顧。不僅廢除了異教徒重稅,能夠從事利潤豐厚的商業,還能為奧斯曼帝國充當雇傭軍,贏得榮譽和財富。

▲阿爾巴尼亞人從小尚武,數百年來一直為奧斯曼征戰沙戰

在奧斯曼帝國統治的500年里,當過帝國宰相的伊利里亞人多達25位。善戰的伊利里亞人也為自己贏得了“山鷹之子”的美名,并用這個名字來稱呼本民族,在伊利里亞語里面,“山鷹之子”的讀音正是阿爾巴尼亞。

據后世的統計,到19世紀初,70%的阿爾巴尼亞人信仰伊斯蘭教,塞爾維亞等斯拉夫民族只有15%左右,希臘和保利加亞則更低不足3%。可以說,這個時期的阿爾巴尼亞人不再孤獨,是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干半島最忠實的盟友。

▲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周旋于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文明之間

奧斯曼和伊斯蘭文化滲透進阿爾巴尼亞的語言、建筑等各個領域,阿爾巴尼亞人還多次參與鎮壓塞爾維亞、希臘等民族反抗的戰爭,與他們結下了很深的怨恨。

三、被動獨立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喚醒了歐洲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意識,奧斯曼帝國對東正教徒的迫害和重稅,更激發了巴爾干各民族的反抗。希臘首先于1822年贏得獨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國也在1880年前后獲得獨立,只剩下了阿爾巴尼亞人。

阿爾巴尼亞人似乎對獨立不感興趣,他們與奧斯曼帝國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同時也完成了伊斯蘭化,主觀上沒有脫離奧斯曼帝國的愿望。因此在這一波民族獨立浪潮里,沒有看到阿爾巴尼亞人太多的身影。

▲阿爾巴尼亞隨處可見清真寺

奧斯曼帝國在19世紀后期已經嚴重衰弱,歐洲列強又正處于瓜分世界的熱潮中。巴爾干雖然大部分地區被奧斯曼占據,但與俄國、奧匈帝國相鄰,這三大帝國是巴爾干事務的主要爭奪者。

英法等域外大國也有意介入巴爾干事務,以制衡奧匈帝國和俄國在巴爾干的擴張,進而影響世界格局。在巴爾干獨立風潮的背后都有列強的身影,希臘得到英法的支持,斯拉夫民族得到俄國的支持,唯獨阿爾巴尼亞沒有。

▲爭奪巴爾干的三大帝國,全部在一次大戰中毀滅

阿爾巴尼亞源于古老的伊利里亞人,在民族上與任何列強都沒有交集,又是伊斯蘭地區,地理位置、人口和地盤都不如意,似乎沒有支持其獨立的價值。

1912年,已經獲得獨立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等國組成的巴爾干同盟打敗奧斯曼帝國,準備瓜分巴爾干半島,阿爾巴尼亞作為奧斯曼帝國的遺產也在瓜分之列。這個時候,奧匈帝國站了出來,要求讓阿爾巴尼亞獨立。

▲斯拉夫民族獨立后,奧斯曼帝國仍然占有巴爾干南端

從15世紀開始,奧地利及后來的奧匈帝國一直是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干半島的主要對手,占領著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等斯拉夫地區,并擁有強大的國力和軍力,對巴爾干事務的影響力很深。

塞爾維亞一向是南斯拉夫民族中的老大,對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也有統一的雄心,自然會引起奧匈帝國的敵視。奧匈帝國希望通過阿爾巴尼亞的獨立來限制塞爾維亞進一步強大,同時防止塞爾維亞獲得亞德里亞海出海口。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后,阿爾巴尼亞被動地獨立了

在奧匈帝國的支持下,阿爾巴尼亞境內的反奧斯曼力量成功發動起義,趕走奧斯曼統治者,于1912年11月宣布獨立。相比其他巴爾干民族,阿爾巴尼亞人的獨立似乎更像是被動的。

失去奧斯曼帝國這個靠山后,阿爾巴尼亞人也不想回到世仇塞爾維亞人的統治下,現在有奧匈帝國的支持,阿爾巴尼亞人便趁機實現了獨立。

▲科索沃的主要民族是阿爾巴尼亞人,埋下了日后戰爭的隱患

即使如此,阿爾巴尼亞仍然失去了兩個阿爾巴尼亞人占多數的地區:北邊的科索沃劃歸塞爾維亞,南邊的北伊庇魯斯劃歸希臘。獨立后的阿爾巴尼亞領土只有奧斯曼帝國時期的一半,又被敵對的斯拉夫、希臘民族所包圍,再次陷入了孤獨之中。

四、世紀孤獨

阿爾巴尼亞的獨立并沒有阻止塞爾維亞的雄心,反而使塞爾維亞及其背后的俄國更加敵視奧匈帝國,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曾經在巴爾干爭雄的三大帝國全部在戰爭中毀滅。

塞爾維亞趁機聯合原屬奧匈帝國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成立了南斯拉夫王國,并通過這兩個兄弟民族獲得了亞德里亞海出海口。阿爾巴尼亞則再次恢復到歷史上的狀態。

▲即將遇刺的奧匈帝國王儲,其帝國也將在四年后毀滅

這個國家有出海口卻沒有商業,有農業僅夠溫飽,奧斯曼時期本就沒有什么工業,獨立后又因為與鄰國希臘、塞爾維亞的關系都不好,也無法啟動工業化,這里似乎是一個被世界遺忘的角落。

唯一慶幸的是,這塊貧瘠而又險惡的土地加上尚武的民族,使鄰國沒有吞并它的欲望。一戰時,奧匈帝國、意大利、法國先后向阿爾巴尼亞派遣過軍隊與奧斯曼作戰,但在戰后都很快撤出,沒有繼續占領的興趣。

▲意大利法西斯準備入侵阿爾巴尼亞這個被遺忘的角落

20世紀30年代,意大利法西斯興起,企圖恢復古羅馬帝國的榮光。可放眼環地中海地區,只有阿爾巴尼亞還是塊空白,沒有列強勢力插手,同時又是古羅馬帝國曾經的行省。

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并吞并了阿爾巴尼亞。1943年意大利戰敗后,德國接替意大利侵占阿爾巴尼亞。1944年11月,在霍查等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的領導下,趕走納粹解放了全國,戰后加入了蘇東陣營。

▲霍查領導阿爾巴尼亞民族解放,并執政到80年代

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分子,并沒有結束阿爾巴尼亞的孤獨,僅僅15年后,阿爾巴尼亞與蘇聯徹底決裂。原因是新上臺的蘇共領導人赫魯曉夫反對斯大林,而霍查堅決反對這種行為,并斷絕所有與蘇聯集團的往來。

同樣與蘇聯決裂的南斯拉夫,因為與西方保持著良好關系,而使經濟發展較好。阿爾巴尼亞卻是幾乎完全停止了一切對外交往,重新成為一個與世隔絕的國家。對于這個原本就貧瘠的國家來說,這種自我封閉只會造成進一步的貧窮和落后。

▲由于同時與東西方為敵,阿爾巴尼亞在全國大建碉堡

隨著1985年霍查去世,1990年蘇聯解體,阿爾巴尼亞不得不在1992年重新向世界打開國門。政治和經濟的急劇轉型使原有的蘇式經濟模式和工業體系很快被摧垮,人民的生活水平大為下降,在1997年一度引發了騷亂和內戰,直到西方介入才平息。

相比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還算是幸運的。蘇聯解體后,南斯拉夫很快陷入了民族分裂和內戰,一直打到1999年科索沃戰爭才停止,但南斯拉夫已經變成了一個歷史名詞,取代它的是各個南斯拉夫民族自己的國家。

▲阿爾巴尼亞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是振興經濟的最大希望

盡管阿爾巴尼亞人是最古老的歐洲民族之一,但獨立后的阿爾巴尼亞人保持了近百年的孤獨,仍然是個伊斯蘭為主體的貧窮國家,與其他歐洲國家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宗教上,脫離奧斯曼帝國后,阿爾巴尼亞沒有接受過外來民族和宗教的統治,意大利和德國兩個法西斯國家的入侵只有幾年時間,而且也沒有推行其他宗教。加入社會主義陣營后,伊斯蘭教的影響力雖然被削弱,但至少沒有其他宗教趁虛而入。

▲阿爾巴尼亞民族服裝,吸引著外國游客

經歷過內戰后,阿爾巴尼亞積極向西方靠攏,2009年加入北約,2014年成為歐盟候選國。政治趨于穩定的同時,該國的經濟發展仍然不容樂觀,跟歷史上的原因一樣,其在發展經濟上不占有明顯的優勢,農業、工業、商業都較為落后,目前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只有旅游業。

2020年的人均GDP只有5000多美元,是個不折不扣的發展中國家。如果能成功加入歐盟,相信將會迎來的經濟上的騰飛。因此,阿爾巴尼亞目前努力與周邊國家搞好關系,淡化自己的宗教色彩。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