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自行車生活

Advertisements

輕便、敏捷、健康、且環保——這些所有的關鍵詞,都是現代人所需要所追求的。

搬家到京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和mii同學各買了一輛自行車。當時正是5月,氣候宜人,我們從自行車店出來,途經京都御所,穿過鴨川,一路試騎到京大的時計臺前。許久不騎自行車的mii同學非常興奮,繞時計臺騎了一圈又一圈。

京都街頭,自行車是最常見的出行工具

“真沒想到騎自行車的感覺會這么好!”mii對我說。她上一次騎車,還是在小學的時候。因此對騎自行車這件事,充滿了新鮮感。

在京都騎自行車的感覺的確不錯。只要想想:騎車隨便穿過的一處古老寺院,不是日本的歷史國寶,就是世界遺產,仿佛穿行在時光隧道的長廊一般,那份內心感受,是很難用語言描述的。

在京都,沒有比自行車更適合的出行工具了。

和東京大阪繁瑣的電車地鐵交通網不同,出于對千年古都的歷史保護,京都市區內至今只修了二條地鐵線:一條是連接南北的烏丸線,另一條則是東西走向的東西線。遍布日本的JR電車,與京都市區的銜接點,也只有京都站與二條城這兩處,不象東京和大阪那樣,擁有前往市區各地段的環狀線電車。

因此,對于京都居民來說,出門時的主要公共交通便是京都的巴士。但京都的巴士上,通常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算不上是最佳出行選擇。

京都街頭

當然,也可以開車出門,畢竟家家戶戶都會有一兩臺車。但京都市區的街路,既瘦且長的小道居多,對于車技是極大的考驗,若非絕對自信的老司機,車技平平者都會盡量避免開車出門。不僅因為找停車位花時間,還因為行駛在兩個人并肩就能妨礙第三者通行的道路上,車速甚至會比走路還要慢,讓人感覺不是在開車,而是在騎蝸牛。

所以,如果只在京都市區內移動的話,自行車無疑是最合適的交通工具。京都市區內的道路平躺,因為道路不寬敞,機動車輛大都只能緩行,意外地為騎自行車出行的人提供了方便與安全。而且,作為盆地的京都,遠眺有山脈連綿,近觀有鴨川流淌,豐富的自然,為騎車出行的人,提供了賞心悅目的風景。令騎車這件事,成為一項極為愉悅的戶外運動。不僅鍛煉了身體,也陶冶了精神,是最好的治愈。

鴨川河岸

說到在戶外騎自行車的治愈功能,這兒插一句與京都無關但與自行車有關的題外話。大文豪夏目漱石,當年在倫敦留學時,患上了神經衰弱,總覺得自己的腦子不再好使,變得極其敏感自卑,經常連續幾天將自己關在屋子里不見任何人,又常常一個人在漆黑的夜晚傷心哭泣,幻想全英國的人都在嘲笑他,將他當成傻瓜……幫助夏目漱石驅散這種精神邪魔的,便是自行車——雖然一開始學騎自行車的時候,會經常從自行車上摔下來,擦破了手,又或者在斜坡地帶撞上嬰兒車,被人大聲怒吼下次小心點……但在路人稀少的倫敦郊外,騎著自行車悠然環繞,整個人的心情都變得格外爽朗,精神和大腦機能都得到了極大的撫慰。這段經歷,成為夏目留學生活中最難忘的一段記憶,并因此寫下《自行車日記》。甚至可以認為:如果沒有自行車,日本也許只能得到一個叫夏目金之助的神經衰弱患者,而不是大文豪夏目漱石。

當然這種說法有些過于夸大了自行車的功能,但因為汽車、火車、飛機、地鐵等各種高速交通工具的出現,實際上自行車這種最基礎的交通工具,其存在價值是一直被忽略的。愛好鐘表收藏的人,都知道機械表比電子表更昂貴,更有收藏價值。而自行車,可以說就是交通工具當中的“機械表”——因為當年制造了飛機、實現人類飛翔夢想的萊特兄弟,是從學習如何制作自行車開始而研發飛機的——一輛看似簡單的自行車,可以細分出2000多個零部件。人類發明了自行車,自行車也讓人類懂得了一個道理:飛翔的第一步,是先實現如何利用空氣動力在地面滾動行駛,掌握平衡,然后才能一鼓作氣沖向云霄。

自行車的出現不超過200年,明治時代剛剛傳到日本時,作為一種新奇的舶來品,在當時,是身份與富有的象征。因為一般人家還買不起自行車,所以有段時間租車行十分時興。年輕人按時間支付租金借車出行。算得上是日本最早的“共享單車”。據當時的新聞資料記載:若是詢問妙齡少女希望找個什么樣的人家結婚,少女們會回答“家里有自行車、有電話的”。

京都的小店門口,總是停靠著幾輛自行車

被稱作“小說之神”的志賀直哉,少年時代最喜歡的戶外活動,也是騎自行車。志賀直哉出生名門,自小在著名的皇族學校學習院上學。13歲那年,溺愛他的爺爺送給他一輛英國產的自行車。少年志賀直哉騎著心愛的自行車上下學,還騎著自行車去江之島、去神奈川、去千葉、去品川……去東日本任何可以當天騎車到達的地方。在路上遇到其他的騎車人,不管認識不認識,都會下意識地開始與人競賽,風馳電掣般,看誰騎得更快。有一段時間,因為熱衷于練習將前輪高高懸起的騎車特技,卸掉了自行車前輪的幾根齒輪,因此在與人競賽車速時,比不過人家,就只好使壞:突然騎車橫沖到對方前面,有意將對方絆倒摔下自行車,然后再沒命逃走……69歲那年的某個晚上,志賀直哉突然想起少年時騎著自行車暴走的自己,不由心中感慨,于是提筆寫下《自行車》一文。大作家的童年回憶,讓人看到一個頑皮的少年,也讓人看到明治時代富家子弟的生活。

自行車在日本開始普及是進入昭和時代以后的事了。而作為一項戶外運動受人青睞,則是在汽車工業過于發達之后的事情。當人們不得不面對起伏不定的原油價格、并被迫呼吸汽車尾部的排放氣體時,自行車的好處也開始重新返回大家的視野:輕便、敏捷、健康、且環保——這些所有的關鍵詞,都是現代人所需要所追求的。

因此,在進入21世紀之后,日本國土交通省提出了“美化環境的‘自行車社會’未來地圖”概念,希望日本能“創造安全舒服的都市環境,令街道與自行車共生”。京都市也在2015年頒發了“京都最新自行車企劃”,提出要令京都成為“世界最高級別的與自行車共存都市“。為此,京都市在市區的主要干道、甚至包括人行道上,都重新設置了自行車行駛標識,做到令自行車行駛“可視化”。

馬路上的自行車標識

此外,京都游客多,學生也多,是名副其實的“學生城”,學生們上下學的主要代步工具是自行車 ,因此京都市負責自行車政策推進的部門,會定期與市內各所中小學聯合舉辦自行車禮儀培訓,讓孩子們從小記住:自行車要走自行車道;如果在人行道上騎車,只能保持徐行并優先行人;自行車不能隨意亂停,必須停放在指定的停放點……

不過,京都是個外來人口居多的城市——京都市常住人口雖然不到146萬,但每年要接待超過5000萬以上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此外,僅京都市內就有28所大學,就讀的大學生們來自日本各地以及海外,再加上各行各業的工作調動搬入等等,如此眾多的外來人口,不是人人都能懂得并遵守京都的規矩,因此,對于自行車亂停亂放這一現象,京都市政府采取的手段非常強硬:哪怕騎車人就在眼前,一旦發現自行車停放位置不對,也會不由分說被“強制撤去”——當著車主的面,強行將自行車用卡車拖走。車主必須克服路遠不便,親自前往自行車保管所,提供證件,繳納罰款,才能物歸原主。

自行車也是人們在京都的一種觀光手段

我在搬家到京都的第三天,頭一次騎自行車上街時,就遭遇過一次這樣的“強制撤去”。

那天興致勃勃地騎上新買的自行車出門,從今出川一直騎到二條城,正是吃午飯的時候,于是將車停靠在一家拉面店門前,進店里吃了一碗拉面。吃完拉面出門,眼睜睜看到自己的自行車被一臺白色的小貨車運走了。

當時根本弄不清是自己停放的地方不對還是被偷了,只好乘電車返回購買自行車的商店去詢問店員。店員聽完我的描述之后,把握十足地告訴我是被“強制撤去”了。給京都市的自行車撤去中心打電話一問,果然。后來在雨中走了45分鐘,找到存放自行車的保管所,出示了自己的證件,繳納了2350日元被稱作“保管費”的罰款,才終于將自行車領回家。

這次“強制撤去”給我的教訓極其深刻。那以后我每次騎車出門,停放自行車的時候都要反復確認,很怕自己再次停錯地方。我將自己的這段經歷發到微信朋友圈,并告誡那些想來京都觀光的朋友們:

“只要你不亂停車,守規矩,在京都出游,沒有比自行車更適合的交通工具了。京都的風景很美,騎車在京都的古寺與自然之間穿行,有一種穿越時空的自由自在”。

※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日本通立場。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覽扶桑(ID:sjcff2016),作者:唐辛子(旅日華人作家,著有《日本女人的愛情武士道》等),原題《在京都,沒有比自行車更適合的出行工具了》,文中圖片均由庫索拍攝。 日本通經授權發布。

- 完 -

小通長期撩想兼職投稿的小伙伴

后臺回復 【投稿】 即可見詳情

日本通丨517japan.com

致力于做新鮮有趣的日本相關科普

給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日本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