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大才疏難上難:說說印度人的大國夢

Advertisements

雄偉壯觀的青藏高原因海拔最高的鮮明地理特征被稱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在高原南沿,就是將青藏高原與恒河平原隔開挺拔高峻的喜馬拉雅山脈。

青藏高原與喜馬拉雅山

印度半島就位于喜馬拉雅山的南部,因為一山之隔兩重天,這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也被稱為“南亞次大陸”,而印度就是這個次大陸上最大的國家。

印度面積約298萬平方公里(自稱超320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3億。印度人口僅次于中國,擁有一百多個民族,最大的印度斯坦族占全國人口的40%以上,多信印度教,信奉佛教、伊斯蘭教和藏傳佛教的人也有不少。

印度半島及周邊地形

印度歷史悠久,是公認的四大人類早期文明發源地之一。印度人最偉大的貢獻可能是發明了通行全球的阿拉伯數字。古代印度曾被雅利安人征服并留下了影響至今的種姓制度。印度歷史上邦國林立、部族眾多,曾幾次被入侵這里的外來民族征服和統治。近代,西方殖民者來到這里,最終英國人擊敗各路列強,在印度實行了長達三百年的殖民統治,并把各部族整合在一起形成現代版的印度。

南亞政區圖

印度在二戰結束后獲得獨立。長期統治南亞次大陸的英國殖民者離開之際按宗教信仰搞了個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并因此留下了導致印巴長期紛爭的克什米爾問題,也留下了印度人以殖民統治者繼承人的地位和權力自居的大國迷夢。

古印度象征泰頤陵

印度獨立后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應當繼承前英國殖民者在南亞的一切權力、地位和利益。因此,印度政府認為自己不僅是南亞唯一的大國,也應當對尼泊爾擁有絕對影響力,并在外交和防務上指導不丹王國。因為考慮到錫金對印度的重要性,則在幾十年前直接派兵進占將其納入版圖。

印度自稱國土面積達320萬平方公里以上,但約10%的面積都與鄰國有爭議。印度與中國有著上千年的交往史。唐代高僧,著名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玄奘,是印度人最為熟知的中國人,中文里的印度國名也源于他。數千年來,中印形成了大致以喜馬拉雅山為界的傳統習慣邊界,但從未正式劃定過兩國邊界線,也從未發生過邊界戰爭。

南亞地形圖

由于近代英國殖民者作祟,中印之間出現了邊界爭議。主要是英國人單方面要求在印度東部按山脈分水嶺以所謂“麥克馬洪”線為界,把傳統上屬于中國的藏南劃入印度版圖;又以“東克什米爾地區”(即中國阿克塞欽)是長期無人駐守的所謂“無主地”為由,將中國阿克塞欽納入印度版圖。英國殖民者單方面搞的這些邊界線,從未得到中國歷屆政府承認。

1962年,印度在邊界問題上的強硬和軍事挑釁最終導致中印邊界戰爭。印度在極短時間內慘敗于中國軍隊,遭受至今難以愈合的心理創痛,也極大挫傷了其民族自尊心。印度與巴基斯坦因克什米爾問題也爆發過多次戰爭,但即便取得一定軍事優勢,也因中國在關鍵時刻對巴方的力挺和對印嚴厲警告并未撈到什么好處。由此,印度一直視中國為其戰略對手和最大威脅。

在南亞次大陸一家獨大的優勢和英國殖民者留下的豐厚遺產,又加之全球人口大國的獨特地位,印度政府高層一直有成為世界大國的夢想。但這個夢想實在有些遙遠,就像他們從恒河平原眺望的喜馬拉雅山一樣有點可望不可及。

印占中國藏南地形

印度的大國夢想一直以中國為目標來比對。印度高層認為他們有英國殖民留下的與西方相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因此自稱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并以為有至少比中國更有利的政治環境和外交優勢。印度高層還認為自己能與美俄英日等西方重要國家同時交好和進行軍事合作,而這是中國很難做到的。

印度最不缺的是人

近年來印度經濟發展較快,雖然體量還無法與中國相比,但有些年份的增速比中國快。這也讓很多印度人一度信心爆棚,以為很快就能追上中國。

英國是近代印度的奠基者和文化宗主國,留給印度上層的語言和思維優勢,使一部分上層知識界印度人在公司治理、軟件設計等方面擁有一定優勢。

藏南政區圖

也許是雄偉高大的喜馬拉雅山給了印度人心理上的凌壓感和認知上的心理阻礙,這個國家的很多人囿于自己南亞次大陸無敵般的優勢存在感,一直認為北方大國各方面都比自己落后,只是有居高臨下的地利優勢。一些印度人甚至常拿再不努力就會被中國趕超的危機感來勵志。他們或許不知道,這些在中國人看來就是典型的“迷之自信”和夜郎自大。

印度人恒河沐浴

印度人視印度洋為自己的戰略后院,容不得他國尤其是中國染指。對中國在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等印度洋地區的一舉一動十分敏感。印度人也視自己實際占領多年的藏南地區為絕對不可退讓之地。為獲得聯合國認可的全球大國地位,印度自恃人口優勢曾與日本、德國和巴西一道謀求在安理會“打包入常”最后不了了之。

印度人雖然也說及自己存在的不足,但總放不下迷之自信姿態下的凡爾賽式言論。部族紛爭、宗教矛盾、種姓制度、貧富懸殊、分離傾向,相對松散的眾邦聯合本來就是聚沙成塔式的堆積,而他們卻很少深刻認識并真正正視自己相對與中國的最大短板。

大詩人泰戈爾與“圣雄”甘地

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朝代是主流,漢族和漢文化以其超強的包容性、融合性、堅韌性與和諧共生的先進性,早就因漢字這一中國人心靈的魔線,把歷史上許多在中華大地繁衍生息的其他民族全面融入漢文化為主體的中華大家庭之中。在中國,占全國人口九成以上的漢族與其說是一個民族,不如說是一個傳統文化主體族群。因為歷史上的漢族吸納融合了許多其他民族,這些民族被先進的漢文化同化吸收乃至最后完全融入而徹底消失了。而這正是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最需要卻至今沒有的。印度自詡最大的民主國家,但其人口眾多、邦族林立、信仰繁雜的歷史國情,卻使這種得之于西方的治理模式嚴重降低了政府的凝聚力、組織力、執行力,這是其自認為優勢實則有悖于國情的地方。

藏南風光

中國人常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可印度人在追逐大國夢的路上雖然處處拿中國當對手與中國相比,可他們不知道和不愿承認的是:在中國人那里根本就沒把印度當對手。因為印度除了人口之外幾乎都與中國差著級別。印度人夢想雖大心胸不寬,他們不愿像仰視喜馬拉雅那樣看待中國,總想以站在群山之巔一覽眾山的高傲姿態來看待周邊國家。

印度人以為英國人離開次大陸后自己就是想當然的老大和繼承者,卻看不到昔日大英帝國之所以強盛的根基在于領先全球的科技實力和政治、文化治理能力,而今自己照貓畫虎卻難成。與周邊各國交往中以我為大強人所難的姿態,更顯出文化實力不足的短板。這個國家成為全球性大國的夢想,難于上青天!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