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我們稱不上是有修養和文明的社會,但是我們問心無愧地朝著這個理想邁進。”一如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所言,被譽為“花園城市”的新加坡近代以來由貧瘠漸而富饒,一步一步朝著更為文明的社會、富強的國家走去。
對此新加坡人自然是歡欣鼓舞的,而同樣對此報以積極態度的亦不乏中國人,其間便在于中國與新加坡之間藕斷絲連的緊密聯系。但實質上新加坡人眼中的中國,親切又陌生,但我們真的不是一家人。
一、中國人眼中的新加坡
在中國人眼中的新加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所不同。
而通俗下的印象往往將新加坡這樣界定,作為發達國家的新加坡雖然地理面積狹小但位置極其特殊關鍵,城市建設以及環境等較好適合旅游。經濟上雖然自然資源匱乏,但是憑借著地理優越位置以及科技發展,獲得了良好的發展。人文上,西方文明與中華文明在此產生交流等等。
諸如上述不難窺見,在中國人的廣泛認知當中,新加坡乃是一個集科技、環境等多領域發展于一身的高度發達國家,乃是不可多得的宜居之地。
除卻上述通識之外,圍繞著新加坡的中國印象實質上,也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其間便在于新加坡的外交政策以及中國人與新加坡人之間的關系。而透過其中,所能夠窺見的便是兩國之間的聯系與差異。
在中國人的眼中,新加坡是一個移民國家,而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華人人口占據總人口的一大半,于10年統計數據之中,華人占據新加坡總人口74.2%。
正因華人于其中絕對性的組成部分,因此對于中國人而言,一定程度上將新加坡作為中國的某一分支來看待,其間賦予深情與殷切期望的同時,也希望對方能夠同樣將自身作為手足兄弟看待。那么新加坡方面如何回應?實質上從新加坡外交政策上便已傷透了心。
近代以來,中美之間的外交政策極大程度的影響著國際格局。往往許多國家尤其亞洲范圍內,不得不在親美與親中之間有所選擇。而作為華人主體國家的新加坡卻在中美之間選擇了美國,這是令無數中國人為之費解的。
正因外交政策的影響,令無數中國人漸而清楚中國與新加坡雖同為華人國家,卻也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二、新加坡的外交政策
新加坡是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奉行和平、中立以及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它主張在獨立自主、平等互利和互不干涉內政的基礎上,同所有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然而實質上新加坡也將自己視為美國在東南亞地區的主要盟友。
美國與新加坡于1966年4月4日建交以來,新加坡便非常重視同美國的關系。而美國長期都是新加坡最大的貿易伙伴和外資投資國。那么反觀新加坡與中國的關系卻是相對復雜的,一如上述新加坡人對于中國的親切又陌生,新加坡圍繞著中國的一應外交政策同樣如此。
早在冷戰時期,新加坡如同多數國家,對于中國執政黨缺乏相應了解,因此兩國直到1990年10月3日方才建交。此后兩國之間的經濟關系日益密切,雙邊貿易額快速增長,一切朝著美好未來穩步發展。
除此之外,1993年兩岸歷史性的汪辜會談便是在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從中協調下促就的,針對兩岸關系發展,李光耀不遺余力的希望海峽兩岸能夠和平統一。
經由上述,新加坡雖然將自己視為美國盟友,但對于中國的幫助也是盡心盡力的,從中便能窺見新加坡外交政策的輪廓。
“大國平衡政策”素來是新加坡外交國防政策的核心,其間包括經濟與安全領域的“多邊卷入”“多邊支撐”作為新加坡得以生存的核心。通俗理解之下便是,新加坡于國際之間搖擺不定,在大國之間左右逢源,對于中美關系皆予以高度重視。
汪辜會談
對于一個小國家而言,新加坡的選擇并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這是他們面臨生存與未來的選擇。相當一部分中國人對此是能夠理解的,但他們所不能夠理解的在于所謂“大國平衡政策”的另一面。
新加坡一向積極呼吁美國能夠在東南亞范圍保留軍事基地以及軍事力量,其中針對中國的目的呼之欲出。因為雖然與中國保持著較好的外交關系,但是新加坡方面一如亞洲范圍其它小國家一般,對于中國畏之如虎。
那么從外交政策當中便能發現,新加坡政府對于中國整體的復雜,正因有著同為華人互相之間的牽絆,所以希望中國能夠擁有更為美好的將來。但是,同為亞洲范圍內的國家,作為小國的新加坡也畏懼中國一旦在亞洲一家獨大,將會對新加坡國家安全領域造成的沖擊。
因此,新加坡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種復雜的對中關系,不僅僅是政府外交層次,在新加坡人民的眼中中國依舊如此。
三、新加坡人民眼中的中國
政府的一應政策需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因此相關理念向人民傳達是必不可少的。而新加坡政府向人民所傳達的觀念便是,中國是親切又陌生的存在,而兩者間又有著根本的不同。其中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毫無疑問便是其中的表率與根源。
在新加坡人民當中除卻占據絕大多數的華人之外,同樣也有著其它種族的人,各自之間“大民族主義”難以融合且易發生沖突。面對這一狀況,李光耀提出了“新加坡人”這一概念。李光耀曾在一次國外訪談之中被稱為中國人,而他對此予以否決稱自己是華人,同時是新加坡人,而并非中國人。
所謂“新加坡人”便是,無論曾經屬于任何一個種族,但加入新加坡之后首先要保證自己熱愛新加坡這片土地,放下自身的民族情感,追求跨越民族的共同情感。換而言之便是,對于新加坡這個國家的熱愛,要超越對于民族的熱愛。
實質上這一舉措對于任何一個多民族國家而言都不陌生,以中國為例當我們想起民族觀念之時,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一個整體的中華民族,其次才是細分之下的民族。與此同時,國家觀念大于民族觀念也是我們腦海之中真實存在的。
因此,李光耀的這一舉措對于新加坡發展而言自然是有利的,而與此同時也斷絕了新加坡華人對于中國的那一份歸屬感。也就形成了,現如今新加坡人普遍認為自己雖然是華人,但更是一個新加坡人,與中國之間雖然存在一定的聯系,但并不相同。
首先,華人一稱乃是對于自身根源的認同,承認了彼時由中國遷移至新加坡的事實,而這些認同僅僅停留在民族認同的層次。
中國人是指中國政府統轄之內的華人,在中華大地上我們建立了自己的國家。而新加坡眼中與之對應的便是他們是新加坡人。也就是說,同為華人是中國與新加坡之間的聯系,而國家的不同注定了兩者根本上的不同。
因此經由國家自上而下對于觀念的改變,新加坡人眼中中國的親切在于同為華人,而陌生便在于國家不同。而中國人往往有著整體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其中也包括著海外華人華裔,所以對于新加坡人常常懷有期待,但實質上同為華人的兩者早已有了根本的不同,不僅觀念,文化層次依舊如此。
維系中國人的根本并不在于民族觀念,而是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一如我們他鄉遇故知,所謂的故知便是能夠一同交談故鄉風土人情的人,互相情感上能夠有所共鳴。那么對于中國人而言,傳統文化便是如此。
通俗來看一個中國人,如果在國外遇到一個持西方觀念在西方長大的中國人,那么兩者之間能夠產生共鳴的部分僅僅在于同為中華民族。而如果遇到一個有著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的中國人,其間共鳴程度顯然要大于前者,其間便是文化認同的作用。
那么反觀中國人與新加坡人之間是不存在文化認同的,因為李光耀為了樹立新加坡人的國家觀念,完成新加坡內部的民族融合,極大程度的壓制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新加坡境內的發展。
“新加坡成功的關鍵是英國人留下的法治制度,而不是什么儒家文化。”面對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李光耀堅定的選擇了西方文化,繼而在新加坡全方面推行西方教育,引入西方文化以此來削弱國內華人的中國文化。
而曾經位于新加坡,唯一的一座海外中文大學南洋大學也在李光耀的要求下被關閉,直接切斷了新加坡華人的華文教育,導致幾代人之后徹底斷絕了新加坡華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
由此無論新加坡眼中的中國,又或中國眼中的新加坡,兩者之間客觀來看除卻系出同源之外,實質上并沒有任何的聯系。在中國人眼中常將新加坡作為中國的一個分支,而新加坡人眼中一切早已迥然不同。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