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脆弱需要傾聽,但是卻沒有人真正去傾聽”。
生活帶給人無邊的孤寂,重復單調無味的生活,這樣的日子一眼就能看到頭,所有人都皆溺于此。
如果讓你直面孤獨,你會害怕嗎?一個人的生活里沒有一絲的溫度,他只有著一張床,就能把余生過完,這樣的人往往看起來是可悲的,但對于他們而言,活著比死亡還痛苦。
現在大多數年輕人,在這個利欲紛擾的社會感覺有心而無力,會選擇解憂的方式來排除內心的空寂,旅游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對于孤寂的人來說一場旅行不過是流浪,將自己的靈魂放逐。
這部《安娜的旅程》是由才華卓越的比利時導演阿克曼執導,他極度擅長用感官來刻畫電影細節,大量的聽覺使得觀眾身臨其境,讓你不自覺的就被電影畫面深深吸引。
兩個小時的觀影時間,卻又一生的綿長分量。
而這位天才導演自處女座開始,就創作了專屬自己特色的聲音系統。從影片初始,畫面出現時,厚重、粗糲的環境音底色,就透露出了沉重的歷史感。
而影片中的場景大多以公路作為地基,室外與室內的對比造成強烈的反差。在一片迷霧當中,女主也隨之出現,這位孤寂的旅行者開始了自己漫長的旅行生涯。
女主角的構思也很特別,不論從經歷、身份來說,都像是在訴說阿克曼自己。影片里塑造的是在旅途中,一個無拘無束的女性導演,旅人永遠在路上,透過火車車廂,我們看到每個人都在絮絮說著自己的故事。
看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被連接起來,但對于內心真正孤寂的人而言,在電影的獨白下,每個人都暴露開來,拋開外表,揭開內心的枷鎖,顯得越發孤僻,人類的悲歡并不能相通。
在影片里安娜訪問了三個國家,像是時間的旅行者一樣,穿梭在同一時空里體會不同的人生,在和五個人的交談中,幾個未曾見面的陌生人,因為共同的信仰,彼此傾訴,訴說衷腸。
我們是不同的,也是相同的,而在阿克曼導演求真女性邊界的故事里,我們也讀取了一些她本人的點點滴滴。
安娜第一位遇見的是失去妻子的男教師,她如同烈火闖入他的心里,使得他掀起陣陣波瀾,但對于安娜而言,這里僅僅只是短暫的落腳點。
她只能無動于衷地傾聽男教師的苦悶,無法經歷的,我們都是旁觀者,兩人的相遇不是開始,而是結束。
在這場旅行里,或許早就注定了結局,安娜是自由的,不會因為道路邊的一盞明燈就駐足,與男教師的相遇雖然沒有結果,但是也讓安娜懂得了什么是失去。
在阿克曼長鏡頭的展現下,又為我們轉至第二位主人公,她是安娜母親的好友。這個婦人是最為獨特的,她喜歡安娜,所以兩人的傾訴里,這位母親把自己的全部過往都一一解刨。
但在母親的對話里,仿佛自己是安娜的母親一樣,絮絮叨叨地訴說自己生孩子的絕望,以及現在貧苦的生活,安娜不由得靠近安慰這位母親:不要害怕,生活會好起來的。
而這位脆弱的母親,也在安娜的鼓勵下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這看起來是個很美好的故事,但是對于安娜而言,她所說的一切不過是一張善意的謊言。
也許,這只是正常人下意識的表現,而在她心中,一切故事都索然無味,仿佛就是故事聽多了。也分不清是真是假了。
她現在也分不清那個樂觀、幫助人的是自己,還是那個冷漠,沒有任何情緒的才是真正的自己,安娜還是告別了,也正是由于這段情節設置的巧妙,讓我們真正更了解了安娜這一人人物。
最后一個人,也是一位旅行者,而她的出現也揭露了隱藏在安娜身上的秘密,在兩個人的交談里,這個男人觸碰了安娜的底線,原來她是個會說法語的比利時人。
但由于童年生活的顛沛流離,她引以為傲的語言技能,也沒有了用武之地,無論去了哪里,安娜始終都沒有歸屬感,雖然你掌握了這片地區的語言,但你的種族、膚色是不可磨滅的。
她第一次感覺到自己,從未屬于這里,也不屬于任何地方,從此家對于她來說是個避而不提的存在,我們一直在渴求家庭的溫暖,但家又何處尋找,我們這群孤苦的人,哪里能有我們容身之地!
影片的結尾,安娜兜兜轉轉又回到初始的地方,在和母親的相處中,她不再是傾聽者,而是一位傾訴者。
她向母親訴說自己旅行中的經歷,私生活,而母親也不厭其煩地傾聽著安娜的言語,遺憾的是,這位母親逝世了,而安娜也真正成為了孤獨的人,以至于在之后的歲月里,她始終無法釋懷。
雖然影片中母親的鏡頭并不多,但我們還是能感受到母親的愛,感受到原來最關心安娜的,正是她的家人,但這僅有的慰藉也消失了,安娜也讓真正成為了旅人,一位永遠在路上徘徊的旅人。
盡管終點有無限夢幻泡影,想要不繳納水費逃離一切,一天不工作來換來一絲喘息。
但安娜的路程是一種期待,與其厭惡著現在的生活,渴望著逃離,也許只有在路上時才能得到片刻的安寧,這種體驗讓我們忘卻了現實中的苦悶,忘記了那個悲痛到無法呼吸的自己,這大概就是旅行的意義。
謝謝觀賞,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娛樂故事!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常琪趣聊娛樂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