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無盡地創造聯結起人類的未來和現在

Advertisements

2018年我去美國時,特意去了看了最熱門的航空航天博物館。雖然只是很普通的一天,但是館內氛圍非常好,不僅是人多,主要是其布展和陳列也非常用心,絕大部分展品就在一樓大廳里,你抬著就能看見,特別有感覺,不像某些博物館,場館面積很大,一樓大廳設個咨詢臺,空空蕩蕩,看點東西還要爬上爬下。

美國在航空航天方面畢竟起步早,家底厚,里面的展品有大量退下來的真貨而非仿品,有進行地面測試的阿波羅登月艙、宇宙飛船、太空船1號、太空服、彈道導彈、偵察機,還有1975年的電影《興登堡號》使用的飛船模型,小的物品甚至還有太空食品展示,甚至有模擬太空環境的小房間,但人多要排隊。

一個插曲是,參觀過程中,我想買帶點東西帶回去,在紀念品商店,我看到一個宇宙飛船的小模型,拿起來,看到底部赫然寫著”Made in china”,哈哈。

無論如何,目睹這些豐富的展品,我仍然驚嘆于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正是有無數前輩“逐夢”的精神,才有了人類不斷開拓生存空間的可能性。

最近,電影《流浪地球2》正在熱映,也引起了熱烈地討論。就我的觀影體驗來說,它值回票價肯定是沒問題的。

《流浪地球2》的場景非常宏大,富有重工業美學,各種燈光、音效逼真而震撼,但我認為這種感官刺激不是最重要的。科幻電影不僅要呈現想象中的未來世界,還要讓人看到未來和現象的連接,未來不是離現在越遠越好,有些東西一定是和現在一樣的。它可以是某些生活場景,也可以是人類永恒的道德和精神。

《流浪地球2》中非常成功的一個設定是將數字生命作為主線之一。數字生命的概念本身已經不新奇,但將圍繞數字生命展開的對人的情感和倫理的沖擊,確實是一個核心的問題。

人工智能是服務于人的,在電影中,人工智能最后讓數字生命具有了自主意識,并完成了最重要的使命。在現實中,這是可能達到的目標嗎?不好說,但某種程度上,電影同時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人工智能可以成為人,那么人本身產生的問題是否仍然存在?而在電影,它的回應是人性中最好的那些東西:善良和責任。

在向孩子講解《流浪地球2》時,孩子最感興趣的問題就是“為什么要炸掉月球”?在孩子看來,毀掉月亮這個東西太奇怪了,甚至很可惜。我告訴孩子,這是因為如果地球要漂移到太陽系以外去,擺脫月球可以節省很多能量。

當然,這只是科幻故事的設定。如果人類真有能力驅動地球去流浪,大概率也不在乎月亮這個“拖油瓶”了。

孩子的困惑還在于,“用核彈真的能炸掉月球嗎?”這個問題,其實我在看電影時就想過了。從科學上來說,當然是沒有可行性的。要毀摧毀月球,理論上來說克服月球的所有勢能,需要的核彈至少要達到數千億枚,人類根本不可能造這么多核彈。

在操作層面上則遠遠更為復雜,即使這么多核彈能運輸到月球上去并引爆,也只能是布置在月球表面,相當于千層餅要一層一層吃……按照電影里的情節,那黃花菜都涼了。

當然,人類發明的原本用于國家之間互相威脅和制衡的武器——核彈,最后用在于拯救人類的命運上,這已經是一種很好的價值設定,正如其中的一句臺詞:文明的命運取決于人類的選擇。

科幻電影本身并不追求所有情節在科學上的合理性,否則電影是沒法拍的。科幻所設定的人類生存危機,也不過是在這種大背景下,科幻的硬核和故事的柔性才能最好結合起來。但另一方面,推動人類科技發展的,除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確實也有基于生存危機的考量,兩者甚至密不可分。

《流浪地球》并不完美,比如故事情節和角色仍不夠豐滿,但它確實是中國科幻電影的里程碑,展示了科幻電影可以呈現出來的想象力,也具有催促思考人類命運的啟迪性。我也希望在將來,中國自己的航空航天博物館里,能收藏一些經典科幻電影的道具。

畢竟,能托起科幻電影全民關注的,是中國航空航天事業蒸蒸日上的征程,是人們對星辰大海更多美好期望的大時代氛圍。

#地球上的科學小故事#

#電影流浪地球2#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