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經和前女友老死不相往來了,可我還是嫉妒得要死

Advertisements

作者 |咕嚕咕嚕

某天深夜,我閑著無聊刷微博,

突然好奇,點開了他前女友的微博,

結果看到的內容卻讓我難以入眠……

我和男朋友是打羽毛球認識的,他大我幾歲,但我們相聊甚歡,結束之后就一起吃了飯。現在已經在一起三個月了。雖然我們剛認識不久,但戀愛的過程卻格外甜蜜,他總能理解我的感受和看法,我也好奇他曾經歷過的一切。

只是,好奇心終究還是害了我,我順著他的微博點贊相冊找到了他前女友的微博。雖然可能早已把關于這段戀情的微博刪光,但那段時間里他們的生活痕跡還是通過細節的拼湊無比清晰地呈現出來。

雖然我知道他和前女友交往了三年,并且同居了一年,但并沒有什么實感,畢竟他們已經分手很久了,各個社交媒體也早已刪好友取關拉黑。但看到微博上,他們一起養的兔子從領回家到慢慢長大到生病去世的記錄和照片,我還是破防了。

我開始忍不住想象,他們曾經是不是一起經歷了很多,曾經無比親密地住在一起,曾經有過很多關于未來的承諾。并且,我的想象開始蔓延,當男朋友和我商量一起去旅游時,我第一個念頭是:他和前女友也一定一起出去旅游過吧,當時是不是比我們現在要更加親密;當男朋友細心地記下我喜歡的口味時,我忍不住想到:他是不是對前女友也這么體貼溫柔……

我的情緒變得難以控制,一想到他和前任經歷的一切就十分痛苦。我知道,有一個詞能精確地概括我的感受——“ 嫉妒 ”(jealousy),我嫉妒得抓心撓肝,甚至想到這些就忍不住落淚。

并且,表面上看,我好像在為了一些 不能改變的過去 “無理取鬧”,但實際上可能有許多人和我有同樣的感受。這種因為伴侶過往的戀愛對象而產生的嫉妒被稱為 追溯嫉妒 (retroactive jealousy)。

這些伴侶的前任并沒有真正介入或出現在當前的戀愛關系中,但 社交媒體 卻“忠實地”記錄下了那些已經結束的愛情,并且不斷地影響著當下。

為什么現任的前任這么讓人嫉妒?

戀愛中的人們總會避免提及自己的前任以及自己的性經歷,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防止伴侶的嫉妒[1]。 專一 排他 ,是戀愛關系最主要的特點,而前任的出現,卻破壞了這種排他性和專屬感。

具體來講,現任的前任讓人嫉妒的原因可以歸為一下三點[2]:

/ / 1. 自我感覺受損

當你發現女朋友的前男友又帥氣、學歷又高的時候,可能很難不 懷疑人生 :ta是怎么看上我的啊?原來ta是和這么優秀的人交往的,我們會不會根本不是一路人?沒那么優秀的我,值得ta的愛嗎?

研究結果發現,伴侶的前任很容易讓我們產生 社會比較 (social comparison),比較的內容通常是學業背景、工作、愛好等等,但除了這些之外,最最重要的比較維度是 外表吸引力 (physical attractiveness)。當伴侶的前任長相好看、身材好的時候,我們可能更容易有危機感,更覺得自己不夠好。

/ / 2. 感知到的獨特性降低

原本戀愛是兩個人的你儂我儂、互訴心意,但一想到伴侶可能也和前任做過所有這些甜蜜的事兒,你會是怎樣的心情?

本來你可能把伴侶的喜歡歸因于自己的很多優點,可是想到伴侶曾經也這般喜歡過別人,你會不會有些難過?

伴侶的前任的出現可能會讓我們覺得當前的戀愛關系的 獨特性 (uniqueness)下降,也可能會讓我們覺得當前的關系沒那么親密和特別。

/ / 3. 不確定性增加

伴侶的前任會讓我們對當前的這段關系產生很多 質疑 猜測

當看到伴侶和前任的合影時,我們會忍不住質疑——“我們現在是否像他們當時那樣開心呢?我們能拍出這么甜蜜的照片嗎?”會猜想當前的這段關系是不是不夠好、不夠親密。

“你們一起經歷了這么多,你真的放下ta了嗎?”

不確定性可能還來自于對 伴侶是否真正放下了前任 的質疑。

“如果之前的那段關系最終潦草收場,我們倆就能一直走下去嗎?”

我們甚至可能也會 對當前的關系失去信心

社交媒體怎樣加重這種嫉妒?

如果個體不滿足于他們對伴侶的了解,他們可能就會想方設法地解決這種差距。而社交媒體正提供了一種了解伴侶的“完美”渠道,也提供了 嫉妒滋生 的絕妙平臺。

社交媒體的這 四種特點 “幫助”我們更多地了解伴侶的一切,進而促進了嫉妒的產生[3]:

/ / 1.易得性

只需輕點幾下,一個人的過往和人際網絡都呈現在你面前。

/ / 2.生動性

社交媒體上的信息不僅包括文字,還有照片、視頻、音頻、鏈接。也許知道現任和ta的前任交往了三年這個信息,并沒有什么實感,但當看到ta曾經送給前任的禮物的照片時,你可能很難抑制住心中的嫉妒。

/ / 3.歷史性

即便你刪了過去秀恩愛的朋友圈,微博和知乎的點贊記錄可能仍然會把你出賣。互聯網將你生活里每一瞬細小的足跡都清晰地記錄了下來,無論多么遙遠的瞬間,都可以生動地呈現在你面前,擾亂當下的心緒。

/ / 4.隱蔽性

只要足夠小心,你可以把對方的社交媒體翻個底朝天而對方全然不知。甚至在伴侶沒有主動告訴你的情況下,可以(偷偷)找到ta的微博小號,ta前任的微博,和ta前任的現任的微博...互聯網給了我們隱藏自己的機會,去盡情滿足我們那危險的好奇心。

然而,在社交媒體滿足“窺探欲”的同時,我們卻容易忘了它 與真實世界的不同 。人們總是傾向于將生活中最光鮮、最印象深刻、最動情的時刻po出來,這會使得伴侶的前任以及他們的那段關系看起來 更理想化 ,從而讓我們 更有威脅感

嫉妒的后果

在因為社交媒體的內容嫉妒后,一部分人會選擇探索更多的信息:

“我想知道為什么、怎么發生的、什么時候,然后我就可以忘了這件事。”一位被調查者這樣說[2]。

但其實,當我們因為不能被滿足的好奇心,不斷地尋找伴侶的前任在社交媒體上留下的蛛絲馬跡時,搜集到的信息可能會引發更大的不確定性和嫉妒。本來只是看到了他們共同生活的片段,但當知道了他們是怎么在一起的、這段戀情被多少人熟知等等信息后,能引發嫉妒的元素只會越來越多。

而嫉妒對一段關系有著很多負面影響[4]:

在個體層面 ,嫉妒會導致抑郁的情緒狀態,并且有低人一等(inferiority)的感覺;

在關系層面 ,嫉妒也會導致威脅、監視,甚至是親密伴侶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包括指責謾罵、身體暴力、強迫發生性行為等,并且可能最終 導致分手

當然,嫉妒的產生也不是一無是處,它給了我們一個坦誠溝通的契機。

有些人會采取如主動溝通、分享手機密碼等策略來應對自己和伴侶的嫉妒,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不信任感、增進對彼此的了解。

寫給正在嫉妒的你

對過去關系的想象和由此帶來的猜疑和嫉妒,不僅會讓我們自己感到心累,也會讓我們忽視伴侶的真心。作出改變的第一步是要意識到: 伴侶和ta的前任的這段關系發生在我們無法改變的過去。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去,可能美好、可能不堪、可能充滿遺憾,和自己的過去一樣,伴侶的過去也同樣需要尊重和放下。

重要的不是我們過去做了什么,而是我們現在的心意和選擇。

并且,我們還要意識到,自己和伴侶的前任并不是“競爭”的關系。我們總是不自覺地把自己同對方比較,但每段關系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的價值也絕不能通過社交媒體上所呈現的客觀指標來衡量。

發生在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

因此,也許我們應該及時 停止 在社交媒體上的“搜集查證”,當好奇心膨脹忍不住點開搜索框時,不如想想眼前的關系和愛人,想想你所在意的事情離你有多遙遠。如果實在忍不住, 暫時把軟件卸掉 也不失為一個辦法。

當然,當心中嫉妒的火焰無法消解時, 積極和伴侶溝通 永遠是最好的選擇,只是,注意不要過多地追問過去的細節,不然得到的信息可能會再次傷害到自己,給嫉妒發展延續的空間。

最后, 請珍惜當下吧 ,愛意就在每個稍縱即逝但可以永恒蔓延的瞬間。

投票

學堂君

經典韓劇《我叫金三順》里面,女主金三順愛慕的對象有個非常美麗溫柔的前女友,并且他們的分手是因為不可抗力(前女友為隱瞞病情獨自離開)。但即便面對如此"白月光"般的前任,金三順表現得還是很淡然大氣,她說:"回憶只是回憶,回憶沒有任何力量。"

向上滑動閱覽參考文獻:

[1] Anderson, M., Kunkel, A., & Dennis, M. R. (2011). “Let’s (not) talk about that”: Bridging the past sexual experiences taboo to build healthy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48, 381–391. doi:10.1080/00224499.2010.482215

[2] Frampton, J. R., & Fox, J. (2018). Social Media’s Role in Romantic Partners’ Retroactive Jealousy: Social Comparison, Uncertainty,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Social MediaSociety, 4(3), 205630511880031. doi:10.1177/2056305118800317

[3] Tokunaga, R. S. (2011). Social networking site or social surveillance site? Understanding the use of interpersonal electronic surveillance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7, 705–713. doi:10.1016/j/chb.2010.08.014

[4] Tandon, A., Dhir, A., & Mäntymäki, M. (2021). Jealousy due to social media?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framework of social media-induced jealousy. Internet Research, 31(5), 1541–1582. doi:10.1108/INTR-02-2020-0103

作者 | 咕嚕咕嚕

編輯 | Zene

(本文由京師心理大學堂原創,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系后臺,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轉載)

點擊以下關鍵詞查看更多內容

夸夸群 | 熬夜 | 手機 | AA制 | 杠精 | 學婊

欲擒故縱 | NTR | 男子漢 | 擇偶 | 分手

心理繪畫 | 心理人 | MBTI | 心理咨詢

家暴 | 出柜 | 吵架 | 童年 | 生育

同性戀 | 抑郁癥 | 性教育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心情谁人懂☜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