煥發新活力,穿越“中世紀”!在柏林露天博物館來一次旅行

Advertisements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王 娟】使古老文物能夠在當代煥發出新的活力,是世界文博行業近年來的重要發展趨勢。柏林的“杜佩爾博物館村”就是一座在中世紀人類遺址上建立起的露天博物館,它讓數百年前的歷史與文化在今天重新“活”了起來。

杜佩爾博物館村占地面積約8公頃,通常只在每年的春夏秋三個季節開放,筆者第一次踏進這座露天博物館時,仿佛乘著時光機穿越回到了中世紀。草地上散落著數座低矮的木質房屋,根據屋頂的形狀可以判斷出是日耳曼式或斯拉夫式建筑,即使身材不高的人也需要彎腰低頭才能通過小門進屋。屋內空間狹小,布置著中世紀時的物件,可以直觀了解到當時人們的飲食起居狀況。每間屋子都只在墻壁開一扇小窗或在屋頂處留有一個通風口,因此光線略顯昏暗,彌漫著淡淡的潮氣和霉味。

杜佩爾平原位于柏林的施特格利茨-策倫多夫區與勃蘭登堡州交界處,這里現在是一片沼澤自然保護區。1939年,有個孩子無意中在叢生的草木間找到了一些陶器碎片。直到1967 年,由德國科學基金會提供資助,在杜佩爾平原上的考古挖掘工作才正式開始。一個馬蹄形狀的人類定居點遺跡得以重見天日,并出土了大量陶制器具。經研究,這片小村落里曾經生活著一群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這段歷史可以追溯到1170年至1220年間。1975年,“杜佩爾博物館協會”成立,希望在遺跡原址上建立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館。根據考古研究結果,博物館協會使用天然建筑材料修建了村子的圍墻、村民居住的房屋、工匠的作坊、村里的公用水井、谷倉、燒窯等,完全還原了這個村落在12世紀時的樣貌。

每逢周末和節假日,杜佩爾博物館村會舉辦特別活動,以互動體驗的形式展示中世紀的風土人情與日常生活。筆者參加了名為“生活在中世紀”的主題導覽,跟隨講解員參觀了制陶、編織、染線、烤面包、冶鐵、鑄銅、煉制木焦油等手工作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博物館協會成員和志愿者們身著當年的服飾,扮演中世紀手工藝人的角色,他們不僅現場演示了各項手藝的全過程,還為觀眾詳細介紹了原始器具的使用方法和技術細節。觀眾可以隨時進行提問,甚至親自上手操作一番,筆者也嘗試了用手動石磨研磨谷物、用簡易紡紗機梳理羊毛、用陶土揉捏小物件等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杜佩爾博物館協會自成立以來,成員們一直以分工明確的小組形式開展工作。比如,“服裝”小組使用亞麻布、羊毛等天然材質,設計制作工匠演員穿戴的服飾,并為觀眾提供中世紀服飾相關知識。“紡織”小組負責對綿羊原毛進行加工,利用手動紡紗機以中世紀時的技術紡制紗線,手工編織帽子、腰帶、襪子、手套等。“染色”小組則用天然染料為織物染色,他們專門種植了茜草等染料植物,也收集蕁麻、樺樹葉、蘑菇、地衣、樹皮等野生植物材料。“陶器”小組運轉著以腳踩方式驅動的陶藝轉盤,在制作陶瓷器皿的同時,也對古陶片和黏土的成分進行分析,并實驗不同窯爐的結構和燃燒過程。“美食”小組的工作最有意思,他們采摘博物館園子里的野生啤酒花、繡線菊和迷迭香,釀造出了中世紀的草藥啤酒和蜂蜜酒,將這些幾乎被遺忘的古老飲料帶回了現代。

目前,杜佩爾博物館村也是一所具有國際資質的實驗性考古學中心,致力于深入研究中世紀村莊的建筑技術和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如何將研究成果用簡單易懂、生動鮮活的形式傳播給市民。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