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2010年,萬能青年旅店在《揪心的玩笑與漫長的白日夢》里唱道:“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于晝夜廚房與愛。”
一晃11年過去,有人感慨:
“少年時,以為唱的是桀驁不馴的我在遇到了心上人之后放棄狂傲與戎馬,洗手做羹湯,浪漫至極,現在聽到的卻是掙扎與妥協,是一個生猛反叛的人輾轉回歸平庸。
而故事的后續在萬青的另一首歌《殺死那個石家莊人》里早已寫下:妻子在熬粥,我喝啤酒,生活在經驗里,如此生活三十年。”
被生活磨平棱角的,不只你一個人。/《造訪萬能青年旅店》
在微博話題#你和五年前最大的區別#里,網友提到最多的感受,是老了,胖了,禿了,快樂少了,擔子重了。
當成年人逐漸意識到生活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他們不再對自己喊口號,而是對一切淡然處之,失去了情緒強度。
他們常說生活一成不變,又迫不得已一遍又一遍做著同樣的事情,感到被困住,生活黯淡無光,終歸是白駒過隙,馬齒徒增,碌碌一生。
當然,也有意外,我們總能看到有人在大霧重重里追著閃現的微光,他們是追光人,也活成了光本身。
視頻創作者小江:
探尋中華小眾食材,挖掘隱秘的美食
生之姿態,熱愛為光。
當很多人還在糾結該不該把愛好變成職業的時候,成都女孩小江選擇“勇敢甚至偏執地做一些自己喜歡、不枉青春的事”。
去年4月,小江和朋友吳凱開始運營美食類視頻號@小江的食材事務所,全職做起短視頻,一頭扎進中華美食食材的探尋之旅。
春天,她到中國香椿第一縣——四川大竹找椿芽;夏天,她住進福建詔安的土樓,和村民一起摘青梅做醬,撈魚做梅子蒸魚;秋天,她到青城山撿白果,喝白果燉雞;冬天,她去傣族小村云南德宏體驗冬釀“牛屎酒”的樂趣。
不必人人都活在格子間里,小江就是一個例子。
小江的視頻像《小森林》與《舌尖上的中國》的結合體,在四時流轉中呈現愜意的鄉村生活,也挖掘隱藏在祖國大江南北的美食。
做喜歡的事,連笑容都是感染人的。
“總有未被發現的食材隱藏在中國的山林丘壑與江河湖海之中”,對于視頻的意義,小江認為,“一方面讓喜歡旅游和美食的人,知道還有部分人在用傳統的方法生產一些美食,了解更多關于食材的故事和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幫生產食材的農戶進行推廣。”
比如,很多人知道瓦屋山是四川一個特別有名的景點,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瓦屋山背后還有一個小村落,那里的冷筍營養豐富,口感鮮美,每年只能采收一季。
當小江拍下瓦屋山的冷筍和采筍人,很多人透過屏幕與深山村落產生聯結,這些隱藏的珍饈得以為更多人所知。
和村民產生聯結,是小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很多粉絲眼里,笑容燦爛治愈的小江一直閃亮,“是流星也是光”。她通過美食保持對世界的好奇,也透過鏡頭傳遞著愛與勇氣,就像她在第一期視頻里所說:
“我們是幸運的一代人,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都沒有問題,但必須主動出擊,勇于嘗試。如此,不管是23歲,還是32歲的人生,都會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荷蘭音樂家律德:
穿漢服,彈古琴,在中國找到“家”
律德這樣描述自己:“有一雙藍色的眼睛,和一顆火熱的愛中國的心。”
來自荷蘭的律德,出身于音樂世家,是20世紀指揮大師切利比達克的弟子。按正常的人生軌跡,現在的律德本該奔波在歐洲各地,指揮大同小異的音樂會。
但13年前的一次中國行,改變了他之后的人生軌跡。
也許律德自己也想不到,有一天會被遙遠的中國文化深深吸引。
2008年,律德第一次來到中國,就有一種“回家了”的感覺。對于這個愛冒險的荷蘭人來說,中國的歷史、文化以及日新月異的變化吸引著他,他覺得能在中國不斷嘗試改變自己,而不像在歐洲,人人按部就班,幾百年不變。
2009年,結束巴黎的課業之后,律德選擇到武漢大學歷史系攻讀音樂考古專業,研究古樂器,并從此留在武漢,一邊找指揮工作,一邊繼續研究中國文化。
古琴是律德的愛好之一,穿漢服、彈古琴的荷蘭人,是律德留給很多人的初印象。
古琴的韻律里藏著悠久的文化。/圖蟲創意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根據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陽關三疊》,是律德第一次接觸古琴時聽到的曲子。
“聲音太美了,如此豐富,卻給人很孤獨的感覺。”初次聽過后的律德這樣說道。熱愛如斯,那年初聽《陽關三疊》,律德便用人生中的第一把古琴將這首曲子彈奏了一年。
身在異鄉的律德,在古琴聲里得到慰藉。
漂洋過海,一路追隨,中國成了律德的歸屬地,中國文化是指引他前行的光。
如今,四十多歲的律德寄情音樂,依然保持著內心的純凈,他還有很多事想做,其中,就包括以自己的方式照亮中國傳統文化,“讓更多西方人了解楚文化、了解中國”。
馬來西亞華人陳再藩:
創作24節令鼓,讓中華文化在全球擂響
祖籍廣東潮州的陳再藩,是馬來西亞第二代華裔,年輕時更是個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
彼時,陳再藩是馬來西亞一家日本公司的執行董事,其所學的專業是商業管理。業余, 他創作政治漫畫,愛好寫詩,也是一位文化活動的策劃者。
二十四節令鼓的創作,正始于他為一臺晚會的策劃。
創作始于熱愛,始于對文化的尊崇。
1988年,陳再藩參與一個舞蹈節的策劃,其間, 他寫了主題詩,也動念畫了伴奏的鼓樂,演出取得巨大成效。過后,他產生創作中華節慶鼓樂之念,正為難到底要多少面鼓才有意義時,偶然接觸到24節氣——中國農民順應自然規律探索農耕時序的"日光時間表"。
就這樣,潛伏在陳再藩身上的文化DNA動了。從小過節聽著潮州大鑼鼓長大的他,找到著名作曲家陳徽祟,以中國傳統24節氣為創意,結合南粵獅鼓、傳統書法藝術,共同創作出24節令鼓。
在節令鼓中,感受文化的特殊聲韻。
鼓在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一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用于軍事提升士氣、震懾敵人,還被用于禮樂、祭祀、報警、歡慶、龍舟、驅野獸等活動,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4節令鼓,則是一種充分體現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展現節慶聲色及中華鼓樂生命力的創新鼓舞。
節令鼓不僅僅是擊鼓的表演,還加上武術、舞蹈和配樂,既有鼓的雄渾與磅礴,也有舞蹈與武術歷練與美的展示,很有觀賞性。一亮相,就得到各界的歡迎和喜愛,逐漸成了許多大型中華文化節慶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不只在馬來西亞,還在世界五大洲擂響。
“海外華人對祖先的文化有強烈的情感,離開得越遠就越想念祖先。”陳再藩認為,鼓樂是節慶的聲音,鼓是傳統的脈搏,24節令鼓的創作就像一種來自中國古老文化的呼喚。
陳再藩的心中,藏著一份對華人文化的眷戀。
2009年,馬來西亞將24節令鼓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徽祟與陳再藩也分別于2008及2018年榮膺馬來西亞“國家文化人物”,帶著中國傳統文化持續發光。
作為對中華文明的繼承和創造,24節令鼓在世界各地點亮中國傳統文化。24年前,節令鼓文化又回流到神州大地。陳再藩期盼,節令鼓能融合廿四節氣文化繼續創新發展,以此來傳播中華文化的正能量,發出中華文化的磅礴之音。
彼方尚有榮光,Ta們陪你一起追
光,可以是熱愛的事,也可以是尊敬的人。光是治愈,是我們生活的希望與動力。
其實,就像霍金所說,活著就有希望。而這道光,就是希望。每個鮮活的個體都是追光人,也都能成為發光體。
在《小王子》里,小王子問狐貍“什么是儀式感”,狐貍說:“它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辭舊迎新就是這樣的儀式,它讓時間不再沉默地溜走,讓我們鄭重告別過去,賦予未來期待和希望。
我們都像小王子一樣,永遠擁有追逐光的權利。/《小王子》
一年盡頭,來年初始,為了讓大家在更多溫暖與希望中迎接新的一年,12月31日晚,微信將聯合共青團中央、上海看看新聞及全球40余家媒體及機構,共同發起新年第一場直播活動——「追光2022」全球日出24小時視頻號直播。
這次直播從我國寧波海島日出出發,以太陽軌跡為線,帶大家解鎖全球60多座城市地標的日出美景,不錯過新年的第一道光。
同時,直播將挖掘2021年的高光與微光,開啟年度記憶,帶大家一起追逐國民正能量的光、平凡人物的人性之光、國潮復興的中華文化榮光等,全方位感受“光”的能量,一起溫暖跨年。
不僅如此,直播也找來各界人物陪伴大家跨年。小江、律德等視頻號創作者將在直播中展示自己的才藝,大氣磅礴的24節令鼓表演將在直播中呈現,全國各地的音樂人,也將用音樂為觀眾送去祝福,在新年第一天陪伴大家共度治愈韶光。
萬物之中,希望至美。連接你我,陪伴用戶十一年的微信,不僅是信息的鏈接者,也是希望的傳遞者。在新的一年,微信繼續傳遞著堅定向上的陽光能量。
[1] 荷蘭指揮家:在武漢有了真正的家,長江網
[2] 漂泊的荷蘭人,新浪博客
[3] 23歲,全職做視頻號,漲粉5萬,0變現,我為什么還堅持?,鳥哥筆記
[4] 陳再藩:薪火相傳,心心相守,潮人游紀
[5] 二十四節令鼓——一種中國古老文化的呼喚,天下潮商傳媒
[6] 馬來西亞二十四節令鼓創始人:盼節令鼓扎根故里,中國新聞網
✎作者 | 生蠔
✎校對 | 凌晨
✎排版 | 方詠心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 止轉載
廣告合作請聯系微信號:xzk96818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