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第一家喜茶的小城,正在被咖啡店包圍

Advertisements

在國內咖啡熱潮和熱門電視劇的帶動下,江門這座“咖啡小城”正被越來越多人所知曉,能否成為足以媲美上海的“咖啡之都”?

本文由紅餐網(ID:hongcan18)原創首發,作者:簡煜昊。

“Make coffee part of your life.”

這是源于上海街頭的MANNER COFFEE刻在許多門店里的標語,也是上海年輕群體中最為流行的生活方式之一。

曾有不少媒體報道指出,咖啡館在上海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每家店門口都擠滿了年輕人,足以體現當地人對咖啡的熱愛。

在2月的一個工作日,紅餐網也得以在街上看到了高密度鋪開的咖啡店,且每家店都坐滿了顧客。不過,這條街道并不在上海,而是在廣東的一個三線小城市——江門。

實際上,作為一座低調的“咖啡小城”,江門有著不輸一線城市的咖啡文化以及國內領先的咖啡產業鏈。近兩年,在國內咖啡熱潮的帶動下,這座“咖啡小城”的真面目也正被越來越多人所知曉。

誕生第一家喜茶的小城

正在被咖啡店包圍

自《狂飆》大熱后,江門的街頭總是人潮洶涌。作為劇組取景地之一,蓬江叄十三墟街更是成了當地的的熱門景區,擠滿了慕名而來的游客。

“越南咖啡”是這條街上的眾多生意火爆的咖啡店之一,因為在《狂飆》里出現了幾個鏡頭,最近這半個多月它的生意翻了好幾番。

“越南咖啡”的老板告訴紅餐網,得益于游客的增加,近期店里平均每天能賣出200-300杯咖啡。而據紅餐網觀察,當天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之間,進“越南咖啡”點單的顧客確實幾乎沒斷過。

△越南咖啡店內站滿了排隊等餐的顧客,紅餐網攝

復行數十步,幾十米外的Owl’s咖啡雖然沒能在《狂飆》中露臉,但月均銷量也超3000杯。

而越南咖啡、Owl’s咖啡這兩家生意火爆的咖啡店,僅僅只是江門“咖啡熱”的縮影。

在蓬江叄十三墟街一條不足1公里的里弄間,擠著至少四家獨立咖啡館,客單價大都在15-30元區間。走出里弄來到街頭,則有不少車尾箱咖啡和地攤咖啡的身影。到了下午茶時間段時,幾乎所有咖啡館都座無虛席,有好幾家甚至在排隊。

在當地小有名氣的網紅咖啡店Coffee around便是熱門排隊選手之一。Coffee around通常下午兩點才開門營業,但往往一點半左右,門口就會聚集一批排隊的咖啡愛好者。

這邊廂,消費者在江門的咖啡店門前大排長龍,另一邊廂,新的咖啡店也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冒尖兒。咖啡需求的暴增,讓越來越多人憧憬著在這里開上一家咖啡店,促成了遍地咖啡館的景象。

“我的門店是去年8月才開始營業的,除了我的店之外,上個月在附近的市場旁也開了一間新的咖啡店。”Owl’s咖啡的主理人小陳表示,這一年多來,附近的競爭對手肉眼可見地增多了。

江門恒利兄弟咖啡公司主要銷售開咖啡店所需的設備和原材料,店里負責接待的阿彬告訴紅餐網,這兩年購買咖啡機和咖啡豆開店的人確實越來越多了。即便是去年疫情期間,仍有不少人上門咨詢、購買咖啡設備。

△疫情期間火爆江門的地攤咖啡;紅餐網攝

據南方日報報道,僅2022年江門市新注冊登記的咖啡店就有370家,以平均每天新增1家的速度在狂飆,全市注冊登記的咖啡店累計已達1251家。

江門市商務局提供的數據顯示,至2022年,江門注冊登記的咖啡店已有1251家,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其中僅2022年就新增了370家,平均每天新增一家咖啡店。

這座誕生了第一家喜茶的小城,正在被咖啡店包圍。

華僑文化

滋養了神奇的咖啡小城

值得注意的是,在《狂飆》走紅之前,江門的咖啡市場早已經處在“狂飆”的路上。小陳等人都告訴紅餐網,在《狂飆》開播前,自家咖啡店的生意就已經很好了。

在不少人看來,這座小城的咖啡熱潮持續升溫,并不僅僅是受小鎮青年消費習慣和觀念變化的影響,背后還有更深層的原因。早在互聯網的發展打破信息壁壘,小城青年們開始體驗“早C晚A”的生活方式之前,江門這座華僑眾多的小城就已經孕育了濃厚的咖啡文化。

一直以來,作為舶來品的咖啡,在國內發展的最大阻礙莫過于在千年茶文化熏陶下的中國消費者缺少喝咖啡的習慣,文化的影響可見一斑。

上海因與國際接軌緊密,而成為中國咖啡第一城;而江門“中國第一僑都”的獨特基因,則賦予了其濃厚的咖啡文化底蘊。

據南方日報報道,江門有530多萬海外僑胞遍布全球。19世紀60年代,大批祖籍江門的華僑回國發展時,就將咖啡豆、咖啡壺、咖啡杯、磨豆機等裝進行李箱,把國外盛行的咖啡文化一并帶回了故鄉。從此,在不產咖啡豆的江門,消費者也能嘗到品類眾多的咖啡,孕育出了獨特的華僑咖啡文化。

在深厚的咖啡文化影響下,江門在喝咖啡這件事上也展現出了些許不一樣的面貌。

比如,與很多一二線城市的白領依靠咖啡提神不同,江門的咖啡消費者更多是把喝咖啡作為一種社交行為。所以我們看到,在江門的咖啡店里坐著的不只有年輕人,還有許多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他們經常點上一杯美式或特調,然后就在店里坐上個把小時,和朋友談天說地。

華僑文化的影響還體現在其他地方。

據江門日報報道,21世紀初,由于港澳地區生產成本越來越高,港澳咖啡企業亟須轉移生產基地到內地。彼時,江門由于與港澳地緣相近、僑鄉人緣相親,就吸引了一批港澳咖啡企業到當地開公司辦廠。澳門誠品、香港華盛和香記等知名咖啡企業紛紛在江門創業發展,讓其形成了內地早期的咖啡豆烘焙生產基地。

而咖啡豆烘焙生產等上游產業鏈的成熟,則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當地人的開店熱情。

從事咖啡開店相關服務的江門艾思咖啡總經理梁悅明曾對媒體表示,咖啡創業者在江門可以完成一站式采購和咨詢服務,從品牌定位、店鋪選擇、VI設計、人員培訓,到機器及原料采購,最快兩個月就可以開店營業。

“僑都咖啡”的喜與憂

2月初,江門市商務局、蓬江區人民政府等主辦了第一屆中國僑都(江門)咖啡文化周,大批咖啡愛好者以及咖啡相關企業齊聚一堂。據報道,這場活動日均人流量超10萬,銷售咖啡超10萬杯。

值得一提的是,咖啡產業的發展早已成為江門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南方都市報報道指出,江門正在以“六大工程”打開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其中“六大工程”將結合江門豐富的文旅資源帶動咖啡產業“狂飆”,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咖啡之都”。

作為國內茶飲頭部品牌喜茶的發源地,江門似乎有意培育一批咖啡界的喜茶,把咖啡產業發展壯大。

這個目標或許并非遙不可及。

江門市商務局數據顯示,全市咖啡飲品及相關產品銷售額近10億元,在2021年全國主要城市外賣咖啡訂單量前15名中,江門位居第12位。隱藏在這組亮眼數據背后的是江門日漸發展完善的咖啡產業鏈及相關配套產業,包括咖啡豆烘焙加工、咖啡機械設備研發及生產、咖啡用具及裝飾設計用品生產等。

△江門恒利兄弟咖啡設備維修車間;紅餐網攝

以咖啡豆烘焙加工為例,據統計,江門每年咖啡豆年烘焙產能約5000噸,產量約占全國的10%。一個鮮少人知的冷知識是,中國鐵路廣州局旗下所有高鐵上用的咖啡豆均來自江門,換句話說,乘客在從廣州發往全國各地的高鐵上買到的現磨咖啡,均為江門生產。

再比如咖啡用具,據南方日報統計,江門生產咖啡器具及零配件的企業已超200家,僅手沖壺的年總產值就達到6億至10億元。

顯然,江門的咖啡產業發展已初具雛形。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在當地相關部門的的大力扶持下,相關的產業集群還會進一步發展。

不過,要成為足以媲美上海的“咖啡之都”,還沒那么容易。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縱觀江門的咖啡產業鏈,無論是在上游供應鏈還是在下游的咖啡店,都沒有跑出有市場影響力的本土品牌。

梁悅明在接受江門日報采訪時曾坦言,江門咖啡產業的供應鏈雖然齊全,但沒有出名的品牌,“不說國內外市場對江門咖啡企業品牌的知曉度,就是江門本地人都說不出整條產業鏈中知名的江門品牌。”

在他看來,缺乏有影響力的本土品牌勢必會制約產業的發展。

制約產業發展的另一大因素是人才缺失。阿祖的工作和咖啡設備維修相關,他告訴紅餐網,從很多小細節可以看出江門的專業咖啡人才非常缺失,比如很多咖啡店老板甚至不知道咖啡機需要定期維修保養,否則會影響出品的品質。

“僑都咖啡”要孕育出下一個喜茶,依然道阻且長。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