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法國情商學院創始人伊莎貝拉•費利奧沙教授曾說,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情緒在這個獨立個體中,又是關鍵部分,是孩子對自我存在的一種表達。
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家庭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已經與昔日不再雷同,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關注孩子學業之外的成長,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習慣養成也投入了更多精力。
的確,只有自信、自立、自如的孩子,未來走向成功的可能性才更高,他們擁有健康的心智發展,有能力掌握自己的人生。
培養心智健康的孩子,離不開家長對孩子細緻的洞悉,尤其是要留意孩子情緒的波動和心理的變化。
當孩子樣樣都要和你對著幹,那說明他想要有更多的權力,這種權力往往是指他自己對生活的一種掌控感,比如,自己決定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而現實生活中,可能受到了桎梏,讓他感到很不舒服。
其本質是由於孩子長大了,父母還沒有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還停留在原地,孩子沒有得到更多應有的權力。孩子不會立馬就釋放這些信號,而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壓制」之後,孩子才會去反抗。
這種信號最明顯是2歲和青春期,2歲的孩子會將「我就不」掛在嘴邊,很容易識別,但青春期的叛逆就讓人頭疼了,比如你希望孩子鍛煉身體,懂禮貌和人熱情打招呼, 他們可能幾年都學不會,並且不會告訴你,他們故意的。
「應對方法」——
出現這樣的情況,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退出戰鬥,不要和孩子對著幹,多聽聽孩子的想法,比如我曾經讓一位媽媽試著這樣對青春期兒子說:」媽媽之前一直讓你待人有禮貌,熱情打招呼,本意是希望你能有好的人際關係,但後來媽媽發現,你和老師相處很熱情很有禮貌,這說明是媽媽多慮了,媽媽為自己的不信任道歉,今後不管你怎麼做,我不會再做任何提示了,因為我相信,不管你怎麼做,你肯定有自己的考量。「孩子一開始會觀望,望著望著就好了。
出現這樣的信號,往往是因為孩子受到「愛的威脅」,比如媽媽和孩子有了短暫的分離,媽媽離開後,孩子可能不哭不鬧,一直忍著直到媽媽回來,各種作各種矯情各種無理取鬧,是因為孩子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彌補一下媽媽離開後的感受,用索取更多的愛來填補媽媽離開後的失落感受。
類似的情況,還有家裡出現老二後,老大發現,那個什麼也不會的老二得到了父母更多的照顧,所以就會模仿,示弱,以此獲得更多關注。
除此之外,孩子的行為倒退還可能出現在被溺愛的小孩,他們會通過不斷示弱,來讓周圍的人圍著自己轉,而得到價值感和滿足感。
「應對方法」——
試著和孩子共情,並引導孩子試著用正確的方式和父母連接。比如:「媽媽知道你想讓媽媽多陪你,媽媽也想多陪你呢!你慢慢吃,我就在這陪你,不著急。吃完了媽媽還陪你一起玩跳高高的遊戲。但是明天媽媽得上班哦,下班後還是這樣陪著你!」
孩子還願意表達」說了也沒用「,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不再想說任何話了。因為上圖的孩子,可能得到的回應是:」「怎麼沒用了,叫你說又不說,我們還要怎麼對你?!」你看,說了不但沒用,還得挨批。
「應對方法」——
沉默,拒絕溝通,說明親子之間的信任關係已經透支嚴重。要完全換一個思路,重新和孩子連接。這個時候,對父母的挑戰比較大,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肯定不是一下就能調整自己的,最好是可以找到專業的人員支持,解開親子之間的隔閡。
孩子做不好事情頻繁發脾氣,急躁,不要只怪孩子脾氣隨了誰,這其實是」自卑感「累積的一個徵兆。」自卑感「是一種人人都有的感受,當自信心比較充足時,我們是可以忍受暫時的不夠好,但是自卑累積到一定程度,復原能力就會低,就容易陷入在自卑情緒中出不來,所以情緒就會波動起伏大,暴燥。
「應對方法」——
第一步還是要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後不要因為害怕孩子生氣就輕易放棄,隨他去。父母一定不能不管不顧,而是積極幫助孩子走出困境。説明孩子一點一滴,通過戰勝困難的方式,走出困境,從做成了某件事中獲得能量感。
內容未完結點擊第2頁繼續瀏覽
第1頁 第2頁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麵專頁
「應對方法」——當孩子總是放棄,不要著急上火暴躁指責,這樣只會加重孩子的自卑感。和孩子的能力、態度都沒太多關係,孩子也急切想做好,越是著急越是做不好。所以,最重要的是幫孩子搭建腳手架,讓孩子能感受到自己一點點向上爬的能量。
如果你的孩子不停地打斷你,不斷地跟你說話時,說明他缺少父母的關注,只能用這種方式來奪取關注。
有一次去飯店吃飯,正好那會老闆也不是很忙,她的兒子看到媽媽在刷視訊,就跑到媽媽懷裡,想跟媽媽說一件今天發生的趣聞,這位媽媽在那裡有一句沒一句的應和著,眼睛還是盯著螢幕。
孩子看媽媽也不看自己,就故意很大聲地說話,媽媽這時候依舊不理不睬,孩子氣得要踢凳子,製造出噪音,這時媽媽才有了反應,把兒子訓了一頓,孩子委屈的跑自己屋裡去了。
我在一邊吃飯,替孩子著急得不得了,其實孩子的要求很簡單,就是想媽媽聽自己說完一件事,讓媽媽誇誇自己,所以才絮絮叨叨不停。
心理學家韋伯提出一個詞叫「童年情感忽視」,指的是童年時期父母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給孩子造成的心靈創傷。
當你不停玩手機時,可能錯失了一次跟孩子談心的機會,當你瑣事纏身時,可能孩子也在眼巴巴等著你的回應。
和不停說話一樣,撒潑,叛逆的背後,都是在尋求缺失的愛和關懷。
不是只有充裕的物質,漂亮的玩具統統給孩子,才叫愛孩子,多陪伴孩子,多跟孩子談天說地,積極地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這才是孩子一生幸福感的源泉。
Wendy媽有話說:
當出現以上6種跡象時,正是孩子在向你尋求關愛和幫助。
任何行為的背後,都有孩子內心的訴求,讀懂孩子的心理,才能走進孩子的心。
一個孩子感到被接納,被理解,被愛,他才會有強大的力量,才不會做傻事。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