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作為家長, 我們總希望孩子能夠成長的更加優秀, 成長的更加迅速。 於是難免會有些心急, 但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他自身發展的規律, 家長若逼迫的太緊, 往往會適得其反。
6歲前, 別著急逼孩子做這4件事, 家長們都該謹記。
1、不逼孩子勇敢
當孩子感到害怕時, 你和他一起去面對, 會讓他感到安心, 這樣就能幫他緩解情緒, 讓他逐漸學會調節緊張和害怕。
有人說,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是的, 孩子如何看待一件事, 不僅取決於這件事本身, 還取決於父母對這件事的反應。
如果父母帶著的是鼓勵, 孩子最終一定能鼓起勇氣, 變得越來越勇敢;反之, 父母總是愁眉不展, 只會讓孩子更加畏縮, 膽子越來越小。
我相信, 當你帶著愛和包容去呵護孩子時, 一定能點亮孩子心中那束勇氣之光, 讓孩子在困難面前, 也一樣昂首向前。
2.不逼孩子表演
帶孩子出去聚餐或家裡來親戚客人了, 有些家長總免不了喜歡讓孩子在眾人面前秀本領。
「昨天剛學會這首歌, 來, 給叔叔阿姨表演一下」
有的孩子自己願意表演還好, 如果不願意, 就會被說膽小 。
這樣不僅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也容易變得失去自信, 父母的強迫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不尊重,
連自己最愛的爸爸媽媽都不尊重自己, 孩子又還能指望誰尊重呢。
3.不逼孩子分享
常常在生活中看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新買了一套恐龍玩具 , 旁邊的小朋友盯了半天, 說:「你能給我玩一會嘛?」誰知道平時很大方的孩子居然拒絕了。 另一個小朋友立馬大哭起來, 孩子卻不理不睬。
孩子不愛分享, 真的不是「小氣」, 更不是「自私」, 這是他們成長必經的過程。 教育專家蒙臺梭利認為, 在敏感期內, 兒童接受某種刺激的能力是異乎尋常的, 也是他們獲得某種能力的最佳階段。
所以, 爸爸媽媽們應該牢牢抓住這一階段, 適實幫助孩子成長。 讓孩子學會分享並沒有錯, 但這必須建立在自願和尊重的前提上,
而不是一味強硬的逼迫。 逼孩子分享, 不但會破壞親子之間的感情, 還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懦弱和自卑。
4、不逼孩子多吃
不少媽媽們在餵養寶寶時, 總喜歡時不時地說上一句:「寶寶真棒, 再吃一口!」可見, 「吃要吃飽」仍是相當一部分人的飲食要求。 儘管寶寶們不知道自己是否已吃飽,
但媽媽們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 因為吃得過飽有害無益。
要得小兒安, 需得三分饑和寒, 這是在兒科大夫中很流行的一句順口溜。 意思也就是說, 要想寶寶身體好, 不能吃得過飽, 七分飽為剛剛好。 這樣有助於提高寶寶對饑餓的忍耐性和食慾敏感性。
孩子吃多少飯, 要儘量尊重他們的意願, 不要強迫他多吃。 要知道, 吃太多不僅會導致發胖, 還會影響腸胃和消化系統的正常發育。
5.逼孩子聽話
養孩子最痛苦的是什麼?
也許不是經濟壓力, 而是孩子不!聽!話!
讓他好好吃飯, 就不!我就要吃肉不吃菜。
讓他把玩具收好。 就不!我就要亂扔亂放。
讓他乖乖躺下睡覺, 就不!我就要蹦蹦跳跳!
……
「乖」「聽話」, 這是很多父母的口頭禪。 誰家若有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 一定羨煞旁人。
然而, 越聽話的孩子, 長大後過得越辛苦。
等一等, 是父母的必修課
孩子磨蹭一點, 慢一點, 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不要動輒就因為孩子不符合你的要求, 就指責孩子沒出息。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父母不妨耐心一點兒,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成長和進步。
「等一等」真的很有用,但很多父母卻不容易做到。
等一等,首先需要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需要父母等的事情,常常引發父母的不滿,而不滿情緒一旦發酵,就難以自控。帶著情緒的教育是最無用的教育。
愛默生說:「被瞭解是件奢侈的事。」父母要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身上的問題,瞭解孩子的節奏,帶著共情的心情去接納孩子的問題和情緒。
等一等,歸根結底是耐心的問題。
如今的父母都太焦慮了,眼中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一直在拚命拽著自己的孩子快點長。
父母總是想讓孩子「快」,於是就不停地催促,耐心真的成了父母們的奢侈品。
什麼樣的土壤就會長出什麼樣的果實,父母沒耐心,孩子也會陷入焦慮。
等一等,當你慢下來時,才會發現孩子獨特的美。
讀一讀《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靜靜的感受當你慢下來時的感覺。
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我感到微風,原來夜裡的微風這麼溫柔。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的花期,別著急,慢慢等,讓孩子以自己步調慢慢成長。
我們要經常回頭看看孩子的節奏,讓自己慢下來,也讓孩子慢下來。
等一等孩子,當你放慢腳步,也許就會發現,這其中成就的,不止是孩子,還有你自己。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爸媽等著你。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