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世界公認的葡萄酒圣地,我卻只愛隔壁無名酒莊和粗獷燉菜

Advertisements

“2020年初,COVID-19 蔓延到法國之前,我們從巴黎里昂火車站上車,一個半小時后到達第戎,換上了開往勃艮第的小火車。”

這真是一個幸運的當口:那時的勃艮第乃至法國,還不知道未來將會發生什么,而寫下這段話的謝立與孫宵祎,也在世界關閉前開啟了旅程。

比他們早一個月,也就是2019年12月,我在捷克游蕩了一段時間。恰逢圣誕,稍有規模的城市都有熱鬧的圣誕集市。一天下午,在小城利托梅日采,我喝了一杯加熱的葡萄酒——這是當地冬天極熱衷的喝法,然后坐在廣場上等待夜幕降臨和唱詩班登場。小城人民很是快樂,站在廣場的臨時簡易小圓桌旁,用塑料刀叉切著香腸,碰著杯聊著天。

利托梅日采當地的葡萄酒并不出名,起碼遠遠不及捷克南部摩拉維亞產區,但當地人仍然習慣飲用,就像習慣本地啤酒一樣。產區、等級之類的名詞,留給專業人士就好。

在歐洲大部分地區,人們仍然有著非常明確的“在地”觀念,習慣當地蔬菜、當地肉品、當地芝士,還有當地啤酒和葡萄酒。

當然,這并不是說沒有高下之分。在葡萄酒領域,有些產區是全世界公認的圣地,比如勃艮第。

那么,該如何看待“在地”與“知名產區”的關系?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可以衡量一個人對葡萄酒的理解。

確實有一些人熱衷名產區和名酒莊,熱衷在貴價酒中尋找極致的味道。我并不認為他們都是在裝腔作勢,它形同愛好,也像一場探險。

不過我自己更喜歡的是那些無名產區和無名小酒莊,期待偶遇的驚喜,也期待那種踏踏實實的“在地感”,聽酒莊主人的故事,去他們的葡萄園和酒窖……

在謝立和孫宵祎的《醉美勃艮第》中,知名與不知名的酒莊得以共存,正是我喜歡的探訪。二人以一個個酒鄉為線索,拜訪不同的酒莊和釀酒人,其間也不忘探訪各種餐廳。

書名:《醉美勃艮第》

作者:謝立 / 孫宵祎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1月

定價:78元

在書中,那些酒農“奇異地混合了農民和藝術家氣質”,“身上擁有一種樂于分享的美德……樂于和自己認可的人分享從葡萄園的風土到種植、釀造的細節”。

勃艮第的葡萄酒歷史,離不開當年修道院修士的努力。他們最早意識到不同葡萄園會釀出不同的酒,也讓一代代勃艮第人癡迷于“風土”。正如書中所言,“有葡萄酒的地方就有風土,風土是人類幾千年的夢想。對于勃艮第葡萄酒來說,‘忠實反映風土’是一種至高的贊美。勃艮第的風土不僅來自它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也和它深邃自由的歷史底蘊、人文精神密不可分”。

更吸引我的是書中的美食。比如紅酒燉牛肉、油封鴨腿等,還有當地出產的苦苣菜心、花椰菜、白蘆筍等。酒評家William Kelley說:

“如果條條大路確實都通往勃艮第,閱讀此書還會讓我們明白,為什么幾乎沒有葡萄酒愛好者會在抵達目的地后轉身離去:勃艮第有性格鮮明的人、濃郁豐盛而不失高雅的美食以及迷人的美景——所有的一切都令人難以抗拒這個產區的魅力。”

不過說實話,作為一個沒有酒癮卻有建筑癮的旅行者,我更喜歡勃艮第隔壁的阿爾薩斯——也就是中學課文《最后一課》的故事發生地。

在歐洲眾多酒鄉之路中,長度達170公里,有119個村莊和800個酒窖的阿爾薩斯酒鄉之路堪稱自駕天堂,素有“世界最美酒鄉”的美譽。一個個彩色村莊坐落于山腳下,為延綿的葡萄園所簇擁,大教堂撐起天際線,山頂上時常可見古堡。大可挨個村鎮玩下去,吃吃喝喝走走停停。

勃艮第當然好,但它太高大上,酒莊也多半嚴肅,反而讓業余的我感到拘束。相比之下,阿爾薩斯的隨性之美,更對我的胃口。

在法國菜中,阿爾薩斯菜以原汁原味著稱,尤其是燉菜最為出名。以肉類、香料和土豆,加阿爾薩斯白葡萄酒慢燉至酥爛,滋味極佳。看似簡單粗獷的烹飪手法,卻最能挖掘出食物自身的味道。比如一個簡單的肉類拼盤,亮點就在于幾無調味的大塊豬肉,吃起來卻無比甘香。

這種簡單中的真味,正是阿爾薩斯人的生活哲學。而且,孚日山脈的遮擋使得阿爾薩斯成為法國降雨量最少的地區之一,日照充足,氣候干燥,葡萄園可得到最充足的陽光。加之地質結構復雜,適合種植許多葡萄品種。

我非懂酒之人,并不執著于葡萄品種、酒莊和年份,只求偶遇。所幸的是,在阿爾薩斯,偶遇總意味著驚喜。只需在酒莊里坐下來,嘗試酒莊服務生向你推薦的酒,合則買一支,不合也謝謝。

不僅僅是阿爾薩斯,在許多地方,我都選擇這樣與酒莊結緣:偶遇,然后買一瓶幾十元人民幣的酒離去。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