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筆者 東邪
開篇第一問,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沙漠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會回答:“撒哈拉沙漠”。但如果放寬對沙漠的定義,把那些寸草不生且保持干燥的地區也看作沙漠,那么南極則是面積比撒哈拉沙漠更大的“沙漠”。如果用普世標準去定義沙漠,那么撒哈拉沙漠無疑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沙漠,這個沙漠幾乎占據了非洲北部的所有地區。
說到非洲,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炎熱的荒漠,但如果觀看非洲大陸的衛星影像圖,我們就會發現非洲的北部和中南部出現了明顯不同的顏色,其中北部呈現出黃色,而中南部是綠色。然而有研究發現,撒哈拉沙漠在過去是一片綠洲,該地區還有不少人生活。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如今那里還存在生物嗎?
什么原因導致了撒哈拉沙漠的形成?
大多數沙漠的形成是因為深居內陸,海洋水汽無法到達,但撒哈拉沙漠的情況截然不同。翻開地圖,我們會發現撒哈拉沙漠貫穿整個非洲北部,但它的西邊緊鄰大西洋,北邊是地中海,東邊是紅海和印度洋。按道理說,撒哈拉地區的三面都是海域,海洋水汽應該能進入內部,為什么還會變成沙漠呢?
首先,撒哈拉的四周都有海域,但海洋的濕潤氣流很難進入內陸。撒哈拉東部區域存在埃塞爾比亞高原,這塊高原在很大程度上阻擋了來自印度洋的水汽進入內陸。北部地區雖然不存在高原的地理阻礙,但地中海長期都保持著獨特的氣候,夏天炎熱干燥,冬天溫暖濕潤,導致來自亞洲大陸的東北信風無法在北非地區形成降雨。
再看看撒哈拉地區的西北部,有一座阿特拉斯山脈阻擋著大西洋的水汽進入陸地。它的西部地區常年受到寒流的影響,而寒流起到了降溫減濕的效果,導致原來就十分干旱的地區變得更加干旱。除了在地理位置上受到限制之外,撒哈拉地區還處于亞熱帶地區,常年都在副熱帶高氣壓帶的籠罩下,導致整個地區的降雨減少。
還有地理學家從地球自轉軸的角度變化去解釋撒哈拉沙漠的形成,研究表明在大約9000年前,地球自轉軸的傾斜度大約是24.14度,而如今這一數字變成了23.45度。雖然自轉軸在不到一萬年里發生了不到一度的變化,但還是導致了北非地區的氣候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此看來,撒哈拉沙漠的形成與其他沙漠形成的原因存在較大的不同,前者主要是因為自然因素,而后者多是因為人類活動因素。
沙漠里的沙子有多深?
統計數據顯示,撒哈拉沙漠的總面積大約是932萬平方公里,接近我國的國土面積。由于地球的本質是巖石星球,因此無論一塊地區存在什么樣的地貌,地貌之下一般都是巖石,因此別看撒哈拉沙漠是一個一望無際的沙漠,挖空了沙子地下還是巖石。那么在如此廣闊的沙漠里,沙子會有多深呢?
有觀點認為是150米,也有觀點認為是250米,但這個問題從來都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因為撒哈拉沙漠的沙子在不斷地移動,使得一個地區的沙子深度不是固定不變的。換而言之,沙漠里的沙丘厚度是會發生變化的,主要是因為自然風會帶動表面的沙礫,掀起一層層風沙,就像海面上的波浪一樣,今天這塊地區的沙礫堆積較多,過一段時間該地區的沙礫明顯減少。
盡管我們無法準確地獲得撒哈拉沙漠每一塊地區的沙丘厚度,但有地質學家通過長期的研究推測撒哈拉沙漠平均深度大約是150米。150米的高度相當于現代城市里的一座摩天大樓,由此可見撒哈拉沙漠的黃沙蘊藏量是多么豐富。在我國的西北地區,有一座樓蘭古城埋藏在黃沙之下,那么撒哈拉沙漠之下是否也有其他古老的文明呢?
過去的撒哈拉沙漠竟然是一片綠洲?
現代研究發現,撒哈拉沙漠并非一直都是一片荒漠,它的自然環境也經過了反反復復的變化。1850年,一位名為巴爾斯的德國探險家前往撒哈拉沙漠進行考察,意外發現沙漠的一些巖壁上繪畫了鴕鳥、水牛以及其他人物形象,而且這些巖畫的歷史至少已經超過5000年了,因此巴爾斯推測5000年前的撒哈拉沙漠可能不像現在這樣貧瘠,而可能是一片充滿生機的綠洲。
1933年,法國騎兵隊深入撒哈拉沙漠,他們在沙漠中部發現了長達幾公里的壁畫群,壁畫上用各種顏色繪制了過去生活在該地區的人們。壁畫中還有許多動物形象,所有形象千姿百態,各有特色。據了解,壁畫中甚至出現了非洲人劃獨木舟追趕河馬的情景,這說明過去的撒哈拉沙漠是存在河流的,它的自然環境并非一直都如此貧瘠。
現代地質研究表明,撒哈拉沙漠在過去兩萬年內經歷過多次反復的變化。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變化可能發生在公元前4200年,撒哈拉沙漠從綠洲變成了沙漠。再往前追溯應該是13000年前,那時候撒哈拉沙漠從沙漠變回綠洲。至于這其中反復變化的原因,有地質學家認為是自轉軸的傾斜度發生了變化。
極端貧瘠的撒哈拉沙漠存在生物嗎?
許多考古發現表明,撒哈拉沙漠過去也曾是綠洲,那么如今沙漠底下應該埋藏許多曾經的生命體。比起已經逝去的生命,現在的人們更關注的是,撒哈拉沙漠中是否還有生命存在?實際上是有的,不僅有植物,還有動物。先來說說植物,撒哈拉沙漠的植物分布十分稀少,主要出現在高地、綠洲洼地和干河床附近。
據考證,生長在這些地區的植物基本是耐熱耐旱的植物,例如草本植物、小灌木和樹。其中,高地區域比較常見的植物有油橄欖樹、柏樹和杉樹,這些植物之所以已經適應了干旱炎熱的沙漠環境,是因為它們將根部扎入了地下足夠深的位置,這說明撒哈拉沙漠地下還是存在水資源的。
然后再來說說動物,撒哈拉北部有少許的孤立綠洲,綠洲中還生存著眼鏡蛇和小鱷魚。沙漠里更常見的動物多是哺乳動物,例如沙鼠、跳鼠、荒漠刺猬、野兔等。不可思議的是,經過考證,在這片沙漠里棲息的鳥類超過300種,例如鴕鳥、珠雞、努比亞鴇、沙云雀等。有人可能會問,這些動物在沙漠里的食物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沙漠里的蝸牛。沙漠蝸牛和我們所看到的蝸牛不同,它們具有很強的耐寒能力,在干旱的時候可以進入休眠狀態。而進入休眠期的蝸牛正好也是鳥類和其他動物捕食的獵物,只要大環境不發生劇烈的變化,這條食物鏈就可以長期保持穩定。
沙漠地下還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北非國家陸續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些地區發現了豐富的礦產資源,比如石油、天然氣、鐵礦、錳礦、鈾礦等。有些國家還因為開發礦產資源而改變了經濟面貌,例如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從原來默默無聞的國家變成了世界主要的石油生產國。其中阿爾及利亞地區既有豐富的石油資源,還有儲量可觀的金屬礦產資源。
但由于這些國家原本的工業基礎比較差,再加上自然環境并不友好,導致許多國家都以出口礦產資源為主要產業。這樣的國家在過去70年里可以獲得較快的經濟發展,但未來的發展前景則比較灰暗。一方面是因為自然資源總會有開發完的一天,如果不及時進行產業的轉型升級,整個國家的經濟將會陷入停滯甚至是倒退。
另一方面,未來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程度應該會越來越少,以核能、太陽能、風能為代表的新能源會逐漸改變傳統能源格局,因此以售賣傳統能源為主要產業的國家都將面臨市場減少,供大于求的難題。但從北非國家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要他們自己主動完成產業升級比較困難,需要發展更快的國家帶一帶他們。
撒哈拉沙漠有沒有可能變回綠洲?
上文有講到,撒哈拉沙漠最近一次發生環境巨變應該在6000年前,雖然6000年不一定是變化周期,但是從撒哈拉沙漠以往的歷史來看,未來它還是有可能變回綠洲的。但有地質學家認為,不管地球自轉軸如何變化,讓撒哈拉沙漠受限的自然因素依然存在,即其周圍的山脈阻隔了海洋水汽、東北信風的輸送導致降雨稀少。
因此未來人類是否能夠看到撒哈拉沙漠再次變成綠洲,除了要依靠自然的力量之外,還要看人類文明能在地球上延續多久。或許是又一個6000年,或許是更長的時間。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