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相信微表情能〝看穿謊言〞!心理學:讓FBI教你〝5大測謊神招〞

Advertisements

別相信微表情能〝看穿謊言〞!心理學:讓FBI教你〝5大測謊神招〞

做人,基本上總有機會說謊,說謊時表情的破綻,通常會被稱為微表情,並且有許多的人都相信,微表情的確能帶給我們戳破謊言的關鍵,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真正的FBI探員究竟如何“測謊”。
首先需要戳破的一點是——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其實真看不出來別人是否在說謊:

有多項實驗的結果顯示,絕大部分普通人辨識出謊言的準確率大概是50%——跟瞎猜沒什麼區別。

一項針對超過2萬人的研究顯示,他們當中只有50人(千分之二點五)能夠依靠肢體語言或微表情,做出準確性超過80%的判斷,大部分的人只是如同擲骰子一樣碰運氣而已。

“微表情”指的是那些無法用肉眼觀察的表情,它十分短暫,往往只持續0.04-0.07秒,如果要觀察的話,需要通過高速攝像機。 他認為,這些細小的表情可以洩露人們的欺騙行徑。

心理學家認為,即便是那些看似鎮定、有一張“撲克臉”的人,在說謊時也會不自覺地產生緊張、愧疚、有時甚至是愉悅的情緒,這些情緒是很難隱藏的,總有那麼一個瞬間,你臉上的微表情或者肢體語言會洩露天機。

那麼,學習這些微表情的判斷方法真的有效嗎?
很多人都看過美劇“別對我說謊” (Lie to Me),劇中痞痞的男主擅長通過臉部微表情和肢體語言來識別謊言,比如他提到,男性說謊時的典型動作是摸鼻子。

該劇由行為學專家、“微表情”理論的發明者指導製作,似乎提高了不少可信度。

不過,劇中的這些關於“微表情”的技巧,經過測驗之後,發現經由看劇學來的技巧,並沒有太大用處。

為什麼辨別微表情並不可靠呢?這是因為,這些技巧大多聚焦於肢體語言或面部表情的異常特徵,譬如臉微微泛紅,局促地笑,或者較高頻率的眨眼。

但實際上,心理學家們後來發現,每個人說謊時的特徵不太一樣。

有的人說謊就緊張得笑出聲,有的人卻會臉部緊繃;有的人說謊時會與你對視,有的人卻眼神閃爍。——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不一樣,從來都不存在肢體語言的辭典,能夠在普遍意義上定義出人們的表情代表了什麼。

每個人說謊時的小動作都是不一樣的。因此,那些通過微表情來識別謊言的技巧其實太過絕對了。

那麼,真正的FBI是如何測謊的? 伍爾弗漢普頓大學的學者列出了以下幾種可以用來識別謊言者的談話技巧,這些方法都已經在實際的FBI和警方的審訊過程中得到運用。

1. 多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
撒謊者只是暗示了一個廣泛的故事框架,他們的描述往往缺乏細節,因此,讓他們開放地描述更容易露出破綻。不要使用是非題,一段故事中的漏洞會比單純的“是”或“否”更容易被識別。

比如說,當你懷疑男朋友晚上去打遊戲時,不要問他:“你晚上去打LOL了嗎?”,而是換一種方式來問:“你晚上都乾了些什麼?”。

當對方說自己在xx大學工作,而你表示懷疑時,你可以讓對方介紹一下自己每天去上班的路途,和在大學工作的經歷。假如對方打算說謊,那麼接下來他就必須得編故事。

而在編織謊言的過程中,他極有可能會被自己的謊言給繞進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個謊言要用千百個謊言來修補”。

2. 問一些讓對方出其不意的問題,或讓對方使用倒敘。
這是運用了“認知負荷”理論來改良的審訊方法。

這一理論是說,無論人類大腦在某一時間點都只能進行有限的思考,在同一時間段內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我們很難“一心二用”。

撒謊者在應對他人的詢問時,就處在“一心二用”的狀態,不但要編造故事,還要考慮措辭,他們非常擔心所編造故事的一貫性,所以傾向於反復使用考慮好了的字眼和語句。

譬如,跳出案件過程本身,突然詢問嫌疑人在案件發生時的感官體驗,或者了解案件之後所做的事。這些技巧會讓對方更容易原形畢露。

關於增大認知負荷,還有一個很好用的技巧就是:讓對方用倒敘的方法來敘述事件的經過。當對方費勁地倒敘時,這對說謊者來說是一種陌生的敘事方式,會極大地增加認知負荷, 再去編織謊言就顯得很困難,容易自相矛盾。

3. 觀察對方的自信度,適時發出挑戰。
當說謊者認為他們掌握了主動權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長篇大論。
然而,一旦他們感覺到不對勁(或許你問到了關鍵的地方),他們就會變得沉默或者支支吾吾,這時的你就更能抓捕到其中的破綻。

在談話的最後,你可以嘗試挑戰對方的信心:“為什麼我該相信你?”

無論對方說了什麼,再問一遍同樣的問題,“你還是沒有回答我,我為什麼應該相信你?”

接下來,再仔細聆聽應答。有人可能會表示,自己所說的都是真相,而撒謊者極有可能會表現過度,氣急敗壞地指責你不願意相信他們,甚至揚言用人格擔保。

這時,你就可以進行進一步的細節追問。

4. 關注和確認對方敘述中微小的細節。
你可能還記得,當警察想知道嫌疑人與一個案子是否有關時,一般會問:“xx日xx時你在什麼地方,乾了什麼”,然後通過查證證詞的真實性,來判斷嫌疑人的可靠性。

如果嫌疑人在一些細節上出了錯,那麼他的證詞就會露出破綻。

而在生活中,當你說晚上在加班的時候——你就可以問:“誰在陪你一起加班?你們叫了哪家外賣?加班從幾點到幾點?”這些細節很容易就能通過調查來證實。

5. “放長線釣大魚”,不要急於拆穿。
有研究認為,撒謊者是否能夠欺騙成功,依賴於他的聽眾是否願意相信他。

因此,如果你很快就發現了一處邏輯上的矛盾,也可以不要立即拆穿或糾正,而是假裝自己已經相信,這樣,撒謊者可能會抖露出更多的破綻,出現一個接一個的矛盾。

這一點應用在辯論上也一樣,所以好的辯論者也可能是善於說謊者。

說到底,詢問比起觀察表情,更需要開放的態度以及技巧,切勿跳入預先設定的結論之中。

僅僅因為有些人看起來手足無措,或是極力回想起某些細節,並不能夠證明他們有罪;相反,更普遍的 不一致性和矛盾之處才是我們考察的重點。

不過,有趣的是,那些時常說謊的人,更可能識別出別人的謊言。 那些平常就習慣扯謊的人,更能發現誰在吹牛,因為他們更熟悉撒謊時會出現的破綻。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