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社交里,我為什么勸你一定要守住這個界限?

Advertisements

1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剛開門的大閱覽室中,當里面僅有一位讀者的時候,心理學家便進去坐在這位讀者身旁,來測試他們的反應。

因為被測試者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所以大部分人都快速默默地遠離,走到別的地方坐下,還有人非常干脆明確地說:“你想干什么?”

這個實驗一共測試了整整80個人,結果都相同:在一個僅有兩位讀者的空曠閱覽室中,任何一個被測試者,都無法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著自己坐下。

2

從上述故事中,我們能得到什么啟示?

1、 成年人的社交,都有心理邊界。

心理邊界,指的是個人所創造的抽象邊界。

通過這個邊界,我們可以知道,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和被允許的行為,以及當別人越界的時候,自己該如何回應。

一旦有陌生人越界,越過陌生人之間安全心理距離,我們就會做出反應。例如,遠離,保持對方在自己心理邊界外;例如,防御,質問對方這么做意圖是什么。

這就如兩只互相取暖的刺猬,挨得太近,各自的刺就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

只有調整好姿勢,相互之間拉開了適當的距離,不但互相之間能夠取暖,而且很好地保護了對方。

正如亞瑟·叔本華所說:“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卻又會感覺寒冷;人必須保持適當的距離過活。”

2、 搭建自己的心理邊界。

心理邊界,是我們圍繞自我畫的一個圈。圈內是內在世界,圈外是外部世界。

通常來說,圈內的內在世界,是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而圈外的外部世界,不隨我們的意志所轉移。

比如說,一個人身材比較胖,總是被別人嘲笑身材。體重、面對嘲笑的態度,是可以逐漸控制的,但是別人嘲笑的行為,常常是沒法控制的。

如果不喜歡被嘲笑,可以選擇減重,也可以選擇離開嘲笑之人。無論哪一種解決方案,關鍵點都在于:知道什么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放棄不能控制部分,專注能控制部分。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需要有一個清晰、健康的心理邊界。

這樣,不管面對什么問題,都有解決方案。因為放棄也是解決方案,只要我們清楚地知道,所有能控制的部分,我們已經努力去達成。

要清晰地設定心理邊界,辨別哪些可控、哪些不可控,從而適當地將它們分別安置在心理邊界的內外部。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情感驿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