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定都仰光已經150年,后來遷往荒涼的內比都,是在學巴西嗎?

Advertisements

提起緬甸,大家會立刻想到哪座城市?估計多半是仰光吧,這是很合情合理的,因為仰光是緬甸人口最多,也最發達的城市。不過這座城市,卻也被很多外國人當成緬甸的首都,這就是錯誤的認知了。

誠然,仰光確實一度做過緬甸的首都,但自2005年11月起,緬甸的首都已經遷到了另一座叫做"內比都"的城市,所以仰光雖然很出名,卻早已不再是首都了。

遷都在世界范圍內并不是一件稀罕事,當年巴西就曾經把首都從里約熱內盧遷到了巴西利亞,這就和緬甸的遷都很像了,都是把首都從人口稠密且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遷到人口相對較少,經濟相對不發達的中等城市。

然而與巴西遷都有明確的原因,且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不同,緬甸遷都至今也沒有正式公布原因,而且是說遷就遷,事先完全沒有準備,外界甚至是遷都完成后,才從緬甸政府的公告中得知該國已經遷都的。

對比巴西遷都的光明正大,緬甸的遷都就顯得猥瑣神秘了,難道這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嗎?

內比都究竟有什么好,居然能勝過已經繁華了150年的仰光?

2005年的時候,緬甸遷都一舉曾讓全世界嘩然,因為無論從哪個方面看,內比都作為首都,都是遠遠不如仰光的。

首先,仰光是緬甸的經濟中心,文化中心,以前作為首都的時候,也是政治中心,集三大中心于一體,當然是首都的不二之選了。

內比都號稱緬甸第三大城市,人口卻不足百萬,而且面積廣袤,所以顯得人煙稀少,這樣的地方,發展農業或者旅游業還算可以,拿來做首都,那除非是當家的腦子抽了。然而緬甸當家的軍政府,卻偏偏選擇了它。

正是因為這一舉動太過不尋常,再加上當時未民主化的緬甸被外界普遍視為神秘之境,就更引起了世人的質疑,這也引發了一些關于緬甸遷都的原因探討,有些甚至還上升到了陰謀論,比如懷疑遷都是高層燒香拜佛的結果,這種明顯夸張的猜測,就不值得探討了。

緬甸遷都是為了在美軍面前加強自保能力?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當時最常見的說法,是認為緬甸政府為了對抗強大的美軍,才突然遷都的。雖然緬甸和美國現在的關系不那么緊張,但在軍政府時代,兩國之間是很不對付的,而仰光就位于印度洋岸,且地勢開闊平坦,美國的海空軍很容易就能攻打下來。

相比之下,內比都就安全地多,除非出動大規模的地面部隊,否則不可能對藏匿在這里的緬甸高層做出毀滅性的打擊。

但這只是外界的一個猜測,畢竟緬甸政府是肯定不會承認出于這個目的而遷都的,這不但是漲他人志氣,而且也顯得太過兒戲。

所以很快就有官方背景的聲音出來解釋遷都是出于其他原因,而這個原因,則是可以在利國利民層面上講得通的。

緬甸官方:遷都是為了拉動內陸的經濟發展

雖然緬甸政府當時并沒有公布遷都的原因,但后來有一些官方背景的聲音卻出來解釋,說遷都是出于經濟考量,仰光離緬甸內陸太遠,無法帶動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所以才把首都遷到內比都。

這里位于緬甸之中,而且距離仰光不算太遠,既能享受到仰光發達經濟帶來的紅利,又能四面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尤其是北部的一些窮邦窮省。

然而即便這個原因講得通, 在實際操作層面上,以及十五年后的今天來看,內比都無論如何也無法完成這一使命,今天的緬甸,內地與沿海的發展仍然極度不平衡,經濟重心仍然嚴重偏南。

其實同樣是拿地理位置說事,當時也有一種觀點認為緬甸政府把首都遷到中部,是為了更好地管控獨立傾向嚴重的東北諸邦。比起經濟方面的解釋,這種軍事層面的解釋似乎更說得通一些,畢竟當時的緬甸,正處于軍政府時代,是具備"先軍政治"的條件的。

遷都是為了收緊集權?這種解釋更能站得住腳

除了國際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層面的解釋之外,關于緬甸遷都,還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觀點,那就是認為當時的緬甸軍政府,是出于收緊集權之需,才貿然遷都的。

這就是把遷都當成一個服從性測試,如果連這種事都能接受,那就說明社會各界的底線很低,軍政府也就能安心地繼續收緊集權了。與此同時,遷都也是彰顯軍政府權威的一個重要機會,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這可都是真正的"千年大計"。

無獨有偶,緬甸遷都后沒過多久,長期對抗軍政府的昂山素季就被逮捕了,她的被捕,就正是緬甸政府收緊集權的一個強烈信號。這件事既然發生在遷都后面,當然也就可以作為上面那種觀點的強力佐證了。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緬甸遷都已經成為事實。但與巴西遷都相比,緬甸的這次遷都毫無疑問是非常失敗的,如今15年過去了,盡管投入了數十億美元的巨額資金,內比都卻仍然未能發展起來,就更別提帶動周邊的經濟了。

所以緬甸當年的遷都之舉,目前看來仍然是失敗的,如果真要拿巴西來作為對比的話,那簡直就是現實版的東施效顰了。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