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分臺劇:什么樣的爸爸,才能養出不缺愛的女孩?

Advertisements

前兩天在知乎熱榜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 “那些和父親關系不好的女生,后來怎么樣了?”

577個回答,幾乎就是一場“父親比爛大賽”:暴力、冷漠、出軌,我看到了各式各樣的”爛爸爸”。

我還看到了這些女兒后來的人生里,是怎樣為“爛爸爸買單”:不斷重復糟糕的親密關系、骨子里的自卑、永遠沒有安全感。

奇葩的“爛爸爸”的確很多,從名人到身邊的普通人,我們可以舉一堆例子。

但如果我問你, 一個女孩的”好爸爸“是什么樣的?

你可能就說不上來了,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困惑。

關于“好爸爸”,我們談論得太少。

直到我在臺劇《俗女養成記》里,看到陳嘉玲的爸爸時,忽然明白了,原來被爸爸好好愛著的女孩,是這個樣子的。

今天,想借這部劇跟你好好聊聊父女之間的關系,以及在一個女孩的成長過程中,真正需要什么樣的“好爸爸”?

情感上從未缺席的爸爸

男性經常覺得,自己最大的責任是在物質上滿足孩子。實際上并非如此,《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說到:

“父親并不需要多么成功,多么強大。實際上,在3~6歲孩子的眼中,父母都是強大的。關系的平衡不在于外在的衡量,而在于內在的情感。”

所以很多女孩提到爸爸時會感到陌生,當她們回憶起童年,爸爸更像是一個符號,雖然存在著,但卻從來沒有和她們有過內在情感的連接。

在《俗女養成記》中,我第一次看到了爸爸是如何在女兒成長的不同階段,提供著不同的情感支持。

陳嘉玲小的時候,爸爸就經常花時間陪她一起玩,給了她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童年。

家里條件一般,買不起小汽車,爸爸帶嘉玲玩開汽車的游戲,滿足她的愿望。

嘉玲一開始也會羨慕有錢的同學家有大大的房子、精美的下午茶,但她得知同學的爸爸經常不著家后,才知道自己的爸爸有多好:

“我只要想到自己的爸爸不再回來了,房間再怎么大,再怎么美,也感覺不到一點幸福。”

不少女孩小時候和爸爸還可以很親密,但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進入青春期以后,因為第二性征的出現,女兒會開始刻意回避爸爸,爸爸也不知道怎么應對女兒的變化。

但是嘉玲的爸爸是怎么做的呢?

得知嘉玲來月經很苦惱,爸爸沒有因為尷尬回避,反而主動和嘉玲談論月經,并用鼓勵打消嘉玲的羞恥感。

身體力行地給嘉玲煮豬肝湯,教她如何在生理期照顧好自己。

通過來月經這件事,爸爸完成了對嘉玲的性別啟蒙教育,讓小嘉玲的心里埋下了對女性身份認同的種子。

再大一點,嘉玲要去臺北上大學了。臨行前,爸爸讓全家專門錄了一段視頻給她,從日常生活,到謹慎交友,事無巨細。

尤其是爸爸和奶奶的這段“摩托車上辨別撩妹手法”的生動講解,讓人好笑又感動。

作為女兒生命里的第一個男性形象,爸爸對于女兒成長的重要意義是其他任何關系都無法取代的。

一個從小從爸爸那里得到了情感滿足的女孩,內心是有底氣的,她們能更加平等地和男性相處,也因為建立起了獨立完整的自我,不會隨便委屈自己。

所以長大后的陳嘉玲能這樣勇敢,無論條件多好的男人,不愛了,就是不愛了,哪怕已經40歲了。

而缺失父愛的女孩,可能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父親的「替代品」,她們更容易陷入戀愛,在親密關系中充當“女兒”的角色,渴望有一個男人能夠扮演理想中的父親。

但問題是,由于父親的缺失,她們并不知道一個好爸爸或者說好男人應該是什么樣的,所以經常受到傷害,為了幻想中的“愛”(事實上可能并不存在)飛蛾撲火,在一段段糟糕的關系中消耗自己。

女兒真正需要的愛是什么樣的?

對于有些爸爸來說,他們或許是愛女兒的,也沒有缺席女兒的成長,但問題在于,他們并不知道如何去愛,有時候他們的行動反而給女兒造成一些誤解和傷害。

女兒真正需要的愛是什么樣的?嘉玲的爸爸做了最好的示范——

1. “有條件地”父愛,無條件地接納

小學的陳嘉玲,成績平平,不交作業是家常便飯,學習之外的事情倒很在行。當“別人家的孩子”——表姐來家里時,兩個年齡相仿的女孩難免被拿來對比。

媽媽也不由得為嘉玲的“普通”嘆氣。

而爸爸卻發自內心地覺得嘉玲很不錯,無條件接納嘉玲的一切。“我們陳嘉玲多好啊,健康活潑又可愛。”是爸爸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弗拉姆在《愛的藝術》中曾談到父愛和母愛的本質區別——母愛是“無條件地”:“母親是我們出生的地方,她是自然、土地和海洋”;而父愛是“有條件地”:“父親不代表任何自然來源,他的愛不像母愛那樣為我們所控制。”

也正因為如此,相比較母愛,父愛更容易提升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當一個女孩從小得到爸爸的無條件肯定,她內心就根植了“我很棒、我值得被愛”的信念,這樣的信念會讓她獲得真正的勇敢和自信。

2. 平等地溝通,尊重女兒的意愿

從傳統父權觀念來看,爸爸和女兒的關系,存在著嚴重的權力不平等,爸爸既是父親,又是男人,所以很多的父女關系中是“看不到”女兒的,基本只有爸爸一方的聲音,而女兒只能無條件地服從。

而嘉玲的爸爸是怎么做的呢?

小時候嘉玲被媽媽“逼”著學鋼琴,那個年代鋼琴并不便宜,爸爸拿出攢了好久的買車錢給嘉玲買了鋼琴。

但是學了一段時間后,嘉玲不想學了,再三確認過嘉玲的確沒有學琴的天賦后,爸爸也沒有責怪她,還和媽媽帶著她去退課,然后大吃了一頓。

武志紅老師曾經提出過關于自我意愿的「生死能量」比喻:如果孩子的意愿能夠外化實現,就是一個生的能量,可以很好地滋養生命;而如果孩子的意愿在關系中被壓制了,就成了一個死的能量,要不對外攻擊別人(“別人都是糟糕的,都是壞的”),要不對內攻擊自己(“我是不夠好的,不值得被愛的”),都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所以好的父女關系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 女兒允許被表達自己的意愿,而且意愿能夠得到爸爸的尊重。

3. 爸爸的保護和撐腰,是最大的安全感

爸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是幫女兒建立安全感。

因為在女兒的眼中,爸爸是家庭中最有力量的象征,是對女兒“弱小”的彌補。如果爸爸能夠在女兒受到外界“威脅”的時候及時保護她,或者幫女兒實現一些她無法完成的事情,女兒就能夠將爸爸的這份力量內化。

劇中的爸爸總在嘉玲需要的時候,第一時刻出現。

嘉玲不懂事被奶奶責罵,爸爸頂著壓力站出來給女兒撐腰。

鄰居姐姐因為嘉玲的疏忽挨打,嘉玲想救她卻不敢,爸爸又一次為嘉玲出頭。

很多人喜歡陳嘉玲,就是因為她身上有一種女孩子少見的勇氣,堅持做自己的勇氣,這份勇氣讓她40歲義無反顧地選擇成為一個普通人,而這和小時候爸爸給她的力量感和安全感是分不開的。

爸爸愛媽媽,是給女兒最寶貴的財富

家庭系統里,爸爸和女兒的關系并不是孤立的,我們無法忽視另外一個重要的角色——媽媽。

爸爸、媽媽和女兒共同組成了一個三角關系,如果放在這個系統中看,一個好爸爸是什么樣的呢?

劇中的嘉玲有一個強勢、嚴厲的媽媽,控制欲比較強,所以她和媽媽的關系經常很緊張。

而爸爸呢,主動介入了母女的關系中,他會在媽媽發脾氣的時候護著女兒,在飯桌上主動調節媽媽和女兒的沖突,也會在女兒不理解的時候向她解釋媽媽的良苦用心。

爸爸就像一個緩沖帶,減少女兒和媽媽的互相傷害,又像一個粘合劑,讓兩個人的關系不至于因為沖突而疏遠。

在家庭系統當中,爸爸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使得媽媽和女兒能夠得以分離。只有形成三角關系,才能撐起女兒自由成長的空間。

否則,就會形成我們生活里常見的家庭模式:冷漠的父親、相愛相殺、糾纏不清的母女,女兒終其一生都在一邊掙脫母親的束縛、一邊渴望父親的愛。

爸爸對女兒的愛,還體現在和媽媽的關系上。

劇中嘉玲的爸爸媽媽感情很好,爸爸從不吝嗇對對媽媽愛的表達,張口閉口“我的漂亮老婆”。

嘉玲的奶奶比較嚴苛,偶爾和媽媽發生矛盾,爸爸也會在婆媳關系中堅決維護和保護媽媽。

根據心理學上的家庭系統法則,夫妻系統一定是優先于親子系統的。為什么呢?

因為穩定的夫妻關系,可以避免母親把一些情緒傳遞給子女,讓子女能更加專注自我的成長。還可以給子女提供親密關系的示范,讓他擁有對健康的愛的敏感嗅覺,長大后就容易往正確的方向跑。

40歲的嘉玲在人生低谷期回到臺南老家,看到相愛的爸媽,內心的忐忑不安也慢慢消散。充滿愛的家庭氛圍,給了女兒最牢固的支撐。

……

最后,我想對正在讀這篇文章的男性朋友們聊幾句,不論你已為人父,還是尚未組建家庭,都希望你能對自己的角色,有更多理解。

在傳統社會敘事中,男性并不被鼓勵從家庭中獲得自我價值感,做好爸爸、好丈夫似乎不是一樁具有英雄氣概的事情,所以,很多人更看重事業和財富上的成就,對家庭情感不屑一顧。

而成為好爸爸的關鍵,正如劇中嘉玲的爸爸那樣,就是拋開這個成見——

可以發自內心地覺得做一個好丈夫、好爸爸是非常有成就感、非常幸福的事情。不去刻意追求一個“優秀”、“強大”的父親形象,選擇成為一個有愛的、會愛的爸爸。

那時你就已經給了女兒最珍貴的禮物——爸爸的愛。

那才是女兒一生的安全感和勇氣來源。

來源:看見心理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情感驿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