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文化遺產見證的是工業,揭開的卻是我們的傷疤

Advertisements

在日本長崎附近的大海上,有一處煤礦遺址旅游目的地,名字叫“軍艦島”,島上的一部分工業遺跡在2015年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然而,這個記錄日本煤炭產業歷史的地方,卻是亞洲一些國家心中永遠的傷痛。

遠眺軍艦島

軍艦島本來的名稱叫“端島”,它位于長崎港西南方19公里的海上。它南北長約480米,東西長約160米,周長為1200米,面積約為63000平方米。它曾是日本的一處海底煤礦小島,島上四周建有鋼筋水泥圍墻,島上建有住宅和廠區建筑,遠遠望去很像日本的“土佐”號軍艦,因此人們就習慣把它稱作了軍艦島。

這座紅磚建筑,是島上的公共浴池,里面的洗澡水經常是黑的。

端島發現煤炭的具體時間沒有詳細記載,現在普遍認為是在1810年左右,那時的端島只是荒蕪的水成巖淺灘。剛開始只是小規模開采煤炭,直到1890年改為三菱公司經營后,才正式開始了大規模的海底煤炭開采。

斷壁殘垣見證了歷史的全部,但你能看到的卻可能只是片段

隨著煤炭產量的增加,端島的人口也在不斷的增加,最高峰時,島上人口已經多達5300人,人口密度一度達到東京的9倍以上。面對島小人多的局面,1916年開始在島上興建鋼筋水泥的高層住宅,這也是日本最早的鋼筋混凝土住宅。后來隨著能源革命的到來,煤炭更多地被石油取代,端島的煤產量和人口也逐步減少,上個世紀的1974年1月,端島煤礦關閉,同年4月,端島成為留下一堆廢墟的無人島。

在布滿陰霾的天氣里來這里游覽,會讓心情更加沉重。

從1891年到1974年,端島煤礦為日本貢獻了1570萬噸的煤炭,從這一意義上說,它成為日本工業發展的歷史見證毫無問題。然而在這段歷史中,有一段極其不光彩的歷史,是我們軍艦島之旅行程中,始終也沒有看到有書面文字描述,即使在展館和旅游冊頁上也只字未提。

軍艦島的另一面。

很慶幸,我們的長崎之行有何云艷博士陪同,她在過去幾年來一直在日本研究這段歷史,因此她的講解,為我們補上了那段宣傳冊上有意無意地沒有提及的歷史背景——

高島上保留下來的礦車。

據何博士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帝國主義政府在其殖民地朝鮮、以及當時佔領的中國、東南亞等地都強擄了許多勞動者,這一事實已經眾所周知。但實際上,對中國勞工的強擄行為,早在帝國主義日本政府為偽滿洲國制定《產業開發五年計劃》以及《北邊振興計劃》之后,就已經正式實施了。且有研究顯示,自1937年到1945年日本戰敗,約有960萬以上中國勞工深陷其中。

高島陳列館展示的礦工裝備。

隨著戰事陷入泥沼,并為繼續進行太平洋戰爭,帝國主義日本政府從中國和朝鮮強擄了許多年輕力壯的男性至日本國內,以彌補國內勞動力嚴重短缺的情況。1942年11月27日,東條英機內閣決議出《華人勞務者內地移入文件》,并于次年( 1943年)的4月至11月,進行了“實驗移入”,共移入8批中國勞動者,計1420人。由于此次的“實驗移入”被認為效果良好,1944年,次官會議再次決議出《促進華人勞務者內地移入文件》,由此進入“正式移入”階段。

高島陳列館

據《日本外務省報告書》記載,自1944年“正式移入”開始至日本戰敗,共從中國本土強擄38935人前往日本,這些中國人被分別分配在日本全國的35家企業,共計135個事務所(勞動現場)進行強制勞動,最終造成6830人死亡。其中,有1042人被分配到長崎縣。這些人均被分配到煤礦進行采煤工作。其中被分配到三菱公司旗下礦業所的中國勞工共有845人,其中端島(軍艦島)204人,高島205人,崎戶436人。剩下的197人被分配在日鐵公司的鹿島礦業所。

保留下來的三菱公司標識

自1944年6月至1945年8月日本戰敗為止,長崎縣內移入的1042人中,共有115人死亡。短短一年間,死亡率高達11%,當時惡劣的勞動環境及超高強度的勞動狀態可想而知。

告別軍艦島,也告別這段不堪的歷史

我們去端島時,由于超強臺風的侵襲,島上道路被破壞,所以暫時不能登陸游覽,只能乘船繞島參觀,不過現在已經重新開放。在游覽船上拿到的宣傳冊頁有這樣的描述:端島海底煤礦的開采作業,在深達海面下1000米深處。在坡度極大,氣溫高達30度,濕度為95%的惡劣環境中,還時常伴隨著瓦斯爆炸的危險,工作環境相當殘酷。

高島陳列館一角

那么為什么這種強虜勞工的犯罪行為很少被提及呢?因為像軍艦島這樣的礦區,都是一個個孤島,島上居民都是煤礦從業者和家屬,由于嚴格的強制管理,即使是島上居民也難以和礦工們接觸,所以很容易就掩蓋了類似的犯罪行為,即使是居住在附近的日本百姓,也并不清楚當時島上發生的真實狀況吧。

航拍的池島一端

在距離軍艦島不遠的處,有一個高島,原本也是個煤礦,從高島登陸后,徒步100多米建有一個展覽館,里面有關于這一帶海島煤礦的歷史資料,并陳列著一些當年采煤工具等實物。

池島的火力發電廠遺跡

在長崎的海面上,還有另一處煤礦島,叫池島,也被稱為第二軍艦島。據說有的一日游行程是軍艦島加池島,我們則是分成了兩天,去軍艦島的第二天,又乘船去了池島。

喜歡廢墟旅游的人,一定會非常喜歡這樣的環境。

池島也被稱為九州的最后一座礦山島,它從1959年到2002年開采了43年煤炭,也算支撐了日本煤炭產業的最重要島嶼。

當年島上一定有很多小朋友。

高峰時期的池島上,曾住有8000多居民,到2002年煤礦關閉后,很多居民陸陸續續離開了池島,目前島上就只留下了230多位居民了,陪伴這些居民的,還有很多野貓。

現在這里是喵星人說了算。

比起軍艦島的陰郁氣氛來,池島上即使90%的工業建筑都已經淪為廢墟,依然讓人感受到陽光的溫暖。島上一座挺大的學校里,我們沒看到有學生上課,一問才知,原來現在這里只有幾個學生了,但學校依然在正常教學中。這是一個老師比學生多的學校。我們去的時候,剛好是午飯時間,所以學校也安靜得像“廢墟”一樣。

這個小家伙一直警惕地看著我們。

島上的火力發電廠、海水淡化器等工業遺存,都已經開始生銹了,很像電影的布景城。作為游客,我們覺得這里相當有趣,但換位思考一下,不知道剩下的那200多居民,怎么能在這里生活下去呢?據說,島上最后一家理發館,也在2017年就關門了,島上居民理個發都得坐船到城里理發了吧?

往來于池島和長崎之間的滾裝船,汽車可以開上島去。

(特別感謝何云艷博士為此文提供重要的數據資料)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