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剛剛過去的長假里,有被家長催婚嗎?長假還是單著過嗎?不知從何時起,“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漸漸成了老黃歷,“累覺不愛”成了更多年輕人的口頭禪。甚至在一些青年人社群里面,“厭婚恐育”儼然成了新的價值風向。
近日,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課題組針對1995年~2009年出生的“Z世代”做出了婚戀調查。
調研中,對“你將來會談戀愛嗎”的問題,12.8%的青年選擇“不談戀愛”,26.3%的受訪者表示不確定。對于“你將來會結婚嗎”,25.1%的青年選擇“不確定”,8.9%的青年選擇“不會結婚”,即有34%的青年不再認為結婚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此外,女性的結婚意愿更低,女性表示“不結婚”和“不確定會不會結婚”的人數占43.92%,比男性多出19.29%。
低婚戀意愿,不僅是中國的問題,也是全球都在面臨的問題。簡言之,經濟越發達,年輕人婚戀意愿就越低。
認真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累覺不愛”從坊間年輕人的調侃,成為團中央專題調研的選題,本身也就說明了問題的嚴肅性,以及職能部門對問題的關注。
婚姻是家庭的紐帶,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研究清楚“細胞”的再繁殖為什么出現了困難,這很重要。
如果說1980年代中國青年人面臨的是“人生的路為什么越來越窄”的“潘曉之問”,當下年輕人不愿婚戀,同樣是硬核的社會問題。這也是中國在快速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邁過的坎。
團中央的專項調研當中,對于不愿意婚戀青年做了分類:被現實障礙所困的“憂婚族”;把婚姻標簽化的“恐婚族”;對婚姻祛魅的“不婚族”;對婚姻持“佛系”態度的“懶婚族”。報告把不婚的原因歸結為:對婚戀產生災難化思維;對婚姻匹配存在過高期待;對婚姻風險采取理性規避的態度,等等。
有網友做了更“粗暴”的總結——沒錢。要看到年輕人不婚戀,有客觀的原因,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大都市“居不易”,婚戀的財務成本和時間成本太高。也要看到,婚戀的主觀認知也在發生改變,婚戀不再是這一屆年輕人的“必需品”,而是“可選項”,基于互聯網的影響,也產生了恐婚、恐育情緒,并且相當有感染性。
不婚不應該被污名化,婚姻生育也不應該被污名化。研究年輕人徘徊在婚姻大門之外的真實原因,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不必站在道德的高地上,“爹味十足”訓斥年輕人,也不必照抄舶來的研究,悲觀地以為這就是中國的將來。幫助青年人解決婚戀當中的障礙,讓那些有結婚意愿的人步入婚姻的殿堂,打造“婚育友好型”的社會,這才是正道。
團中央的這次專項調研,也讓我們看到了實事求是的態度,正視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心情谁人懂☜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