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結婚對數創新低、已婚成為少數,社會能接受非婚生子嗎?

Advertisements

    各種經濟和文化上的問題,讓年輕男女選擇晚婚甚至不婚。(取自Unsplash)

    國人越來越晚婚早已不是新聞,這兩年受到疫情影響,更使得年輕人對結婚興趣缺缺。根據內政部資料,2021年截至11月底,國內結婚對數僅10萬1475對,其中還包括同性婚姻1633對。

    根據臺灣社會調查所2021年的調查,35歲以下未婚男性有結婚意願的比率為71.4%、女性69.3%,即女性比男性更缺乏結婚意願與動機。究竟為什麼相當比率的臺灣年輕女性寧可小姑獨處也不嫁?對社會乃至於國家人口結構產生的重大衝擊是什麼?相關問題應該被嚴肅面對。

    「問女性為什麼晚婚、不婚,或者說根本不敢結婚?看看近來最夯的藝人王力宏與前妻李靚蕾有如連續劇般的婚變事件,答案還不夠血淋淋嗎?」早已到了適婚年齡的花兒(化名)說。

    初婚年齡2020男性32.3歲女性30.3歲 2021異性婚降至10萬對

    數據會說話,2001年國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30.8歲、女性26.4歲;到了2020年,國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32.3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則為30.3歲。也就是說時隔20年,國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延後了1.5歲,女性則是暴風式地延後了3.9歲之多。

    對於正值適婚年齡的兩性來說,若只是稍微晚一點結婚可能也沒差,說不定等自己身心靈各方面更成熟一點再進入婚姻,優點還比缺點多,但「不婚」可能又是另一項課題了。

    根據內政部戶司統計,2020年國內結婚12萬397對,為近10年最低、史上次低(僅次於2009年爆發金融海嘯次年結婚11萬6392對)。但沒想到沒有最低,只有更低!2021年截至11月底統計,國內結婚對數僅10萬1475,若扣除2019年5月起才合法化的同性婚姻,異性婚姻甚至只有9萬9842對。

    或許有人會說,這兩年全球都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之中,不要說宴客請喜酒,就連小倆口想要度個蜜月都多有不便,應該是2020與2021年國內結婚對數偏低的主要原因。然而看看疫情之前的2016年結婚對數14萬8349、2017年13萬7620、2018年13萬5322、2019年13萬797……,同樣也是一年比一年少,就知道問題沒有那麼簡單。

    「不婚不育」持續惡化 20~49歲有偶率僅41.95%

    事實上,國人從早期的「晚婚晚育」,到近年相當比例的「不婚不育」,確實都有跡可循,且顯然有持續惡化的趨勢。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2020年底的最新完整分析,國人20~49歲的整體有偶率(已婚率)僅41.95%,其中男性為38.3%、女性45.6%,即無論男性或女性,已婚都是少數。若就各年齡層分析,則25~29歲兩性有偶率14.8%,其中男性11.2%、女性18.6%;30~34歲兩性有偶率38.3%,其中男性32.0%、女性45.0%;即使到了35~39歲兩性有偶率也只有56%,其中男性51.0%、女性61.0%。

    臺灣社會調查所所長、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表示,根據該所於2021年4月針對國內1068名年齡介於20~39歲民眾所做的電話隨機訪查,其中未婚而有結婚意願的男性比率71.4%,高於女性的69.3%,但反映在現實層面上,不婚男性竟比不婚女性還要多。進一步分析男性想結婚卻不結婚的理由,則主要是經濟因素,在可複選的各選項中,又以「沒房」(63.3%)居首位,其次則是「收入不夠」(47.7%),且年紀愈輕愈在意有房及收入。

    相較之下,未婚女性表明不想結婚的最主要原因,則是「渴望自由自在」(38.3%)。講的更白話一點,多數女性視婚姻為畏途的原因,往往都跟害怕在傳統婚姻「嫁雞隨雞」,以及家庭制式性別角色分工(例如育兒、家務就是妻子的責任)的巨大壓力之下,完全失去做自己的權利有關。

    「你要讓我女兒住哪?」一句話打消結婚念頭

    楊志良說,上述調查結果讓他聯想到,許多男性在有了論及婚嫁的女友之後,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去拜訪女方父母,卻可能被兩老一句:「你們如果結婚,你要讓我女兒住哪裡?該不會只能租房子住吧?」堵得啞口無言的場景。

    所以結論是,越來越多獨立女性不想跳入對個人只有減分沒有加分的婚姻是事實;但有時好不容易女生起心動念願意嫁了,男性卻自忖沒有能力娶而躊躇不前,更是殘酷的現實。

    男性自忖沒有能力娶妻,也是結婚率低落的主因之一。示意圖。(取自photoAC)

    已過了而立之年還未婚的樂樂(化名)表示,多數女性都很嚮往穩定的情感依靠,她也不例外;但談到婚姻,她還是覺得華人社會對女性很不公平。她說,即使現在已是21世紀,很多人尤其是長輩還是會有女性婚後一切都應以夫家為主的觀念,「單憑農曆除夕夜已婚女性一定要跟老公回婆家圍爐這點,我就過不去。憑什麼女生父母就該孤孤單單沒有女兒陪伴吃團圓飯?」

    此外,樂樂說,就是因為她已30好幾,身邊很多姐妹淘都結婚了,更讓她有機會認清婚姻的現實;即現代女性婚後還是要上班、保持經濟獨立,另方面卻額外增加了許多的身分與壓力。例如尚未生育的婚後要負責張羅、平衡夫家與婆家複雜的人際關係;生育的更要育兒、家務一把抓,再加上自己的工作,完全就是蠟燭多頭燒。而這過程中女性做的再多彷彿都是理所應當,男性只要多做一點就叫「幫忙」,甚至被吹捧成是好老公的典範。

    教育年限延長,也讓結婚無限延後

    臺灣競爭力論壇學會接受內政部委託進行《晚婚、不婚現象因應對策之研究》時也發現,臺灣的晚婚與不婚現象與教育年限的延長有相當大的關係。即現在大學錄取率幾乎是百分之百,年輕人為了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大學畢業後相當比例都會繼續攻讀碩士甚至博士學位;又傳統常要求年輕人尤其男方須有一定經濟基礎才能成家,導致許多人就此磋跎了最佳的適婚年齡。

    此外,呼應臺灣社會調查所2021年最新完成的調查結果,臺灣競爭力論壇學會的研究分析也發現,國內男性不婚的主要原因確實就是房價太高。相較之下,女性在考慮是否走入婚姻時,比較會想到接下來的育兒問題;而一想到國內育兒成本高得嚇人,甚至就算有錢可能也找不到值得信賴的托育機構時,女性可能又會在踏上紅毯前夕退縮了。

    臺灣競爭力論壇學會總召集人彭錦鵬表示,該研究團隊認為,在政策工具上,住宅相關購屋優惠無疑是鼓勵適婚男女成家最重要的一帖藥。彭錦鵬強調,近年政府相關部會雖有針對首購族推出各項購屋貸款補助,但應進一步針對新婚夫妻提供專屬的購屋補助方案甚至保障名額,以免因為資源排擠,導致有限資源難以對婚育人數成長比例發揮預期中的激勵作用。

    不少民眾也認為,以目前國內的房價,加上年輕人普遍的低薪,就算有再優惠的貸款補貼,多數適婚男女恐怕還是買不起房。在外商公司工作的花兒說,她在同輩年輕人中算是高薪的,但最近偕男友看房,發現就連新北市新店區的預售或新成屋,平均每坪竟然都要78萬元起跳,「看到這種房價我就一把火,政府口口聲聲打房,到底都打到哪裡去了?這教年輕人要怎麼結婚啦!」

    社會應接受「未婚生子」,不該歧視非婚生子

    話說回來,臺北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陳韻如表示,若是臺灣社會能夠逐漸接受「不結婚而生小孩」也是一種人生選項,那麼因為不婚而不育,進而對整體國家人口結構產生的衝擊,應該也可以降到最低。以歐盟為例,2017年其整體新生兒為非婚生子女的比率已達43%;其中法國的非婚生子女比率更高達60%,在歐盟居各國之冠,且母親年紀愈輕,誕下非婚生子女的比率明顯愈高。

    高攀不起的房價,讓許多想結婚成家的男女望之卻步。(資料照,柯承惠攝)

    陳韻如說,傳統社會對於嫁作人婦的女性還是有許多不公平,導致愈來愈多獨立女性抗拒婚姻;但其實這些女性中有不少人都是願意生小孩子的,只是擔心「非婚生子女」可能遭到歧視的社會壓力,所以乾脆不婚也不育。未來臺灣社會若能漸漸開始接受婚姻與生育基本上是兩件事的本質,進而在法律、制度上諸如保險、節稅等各方面比照婚生子女給予非婚生子女保障,或許大家就不需要太憂慮國人結婚率低落的問題了。

    開業律師蔡瑞麟表示,依我國法律,婚生子女與非婚生子女唯一的差別只有後者沒有「推定效果」,即因甲男與乙女沒有結婚,故乙女生下的A子無法直接推定為甲男的親生子女;解決的方法就是甲男須至戶政機關對A子辦理認領,請求登記為其直系卑親屬。換言之,只要一個「認領」動作,婚生子女與非婚生子女在法律上可享的權利義務就是一樣的。

    蔡瑞麟強調,他不認為現行法律對非婚生子女有造成任何障礙,問題的關鍵還是在臺灣傳統文化對非婚生子女的歧視;所以,政府真正該做的是從教育著手,包括在各級學校推動反歧視非婚生子女運動。
    話說回來,依《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現在同性伴侶都能結婚了,未來該法擴及同居男女乃至於他們的非婚生子女,亦指日可待。說不定再過5、60年,整個人類社會的婚姻制度都將瓦解,屆時也就不存在「想生不想婚」該怎麼辦的問題了。

    獎勵金解決不了結婚生子的經濟重擔

    總而言之,政府若想在幾年內改善國人結婚率直直落,生育率更是跌到谷底的問題,就必須就年輕人不想、不敢或沒有能力結婚的理由,導入真正有效的政策予以協助解決與改善。否則,就如同臺北市政府2020年有如發現新大陸般公布研究發現:「臺灣少子化最大原因不是不生,而是不婚。」但一度端出的對策竟然還是發放所謂的結婚獎勵金,且果然日前又宣布經研究發現效益不大而作罷,如此一再與年輕人真實困境雞同鴨講、殊途不歸的政策,真的是不要也罷。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