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后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Advertisements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地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

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在家里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

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夸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后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后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懂事”和“乖”,似乎是家長、大人們對小孩子的最高贊譽

小孩子心里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夸自己“懂事”。

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愿過一生。那些乖乖聽話,循規蹈矩的孩子總是會被家人、老師贊揚有加。

而淘氣、叛逆、反抗的孩子總是會被處罰、批評。

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為了少受到處罰和責罵,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后心理問題越多;

小時候表現得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那么,這是為什么呢?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后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為什么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以后反而心理問題越多?

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愿、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從小到大,我們被要求:

在家庭中我們要聽從父母的意見,不許忤逆;

在學校里我們要尊師重道,不能調皮搗蛋;

在工作中我們要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上級指東你不敢往西;

在新聞媒體里,更是要弘揚社會正能量,陰暗的事物無處遁形。

這樣的我們,為了博得看護人的喜愛,情愿不斷壓抑自己真實的天性。

可所有的壓力和情緒不會因為你壓制而消失,這些所謂的“負能量”反而會變本加厲地對你造成傷害,而這些傷害正是造成抑郁、焦慮、強迫越來越多的一個原因。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后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乖”意味著,不敢表達真實情緒

建議:

一是鼓勵孩宣泄自己的情緒;允許孩子哭鬧;

二是告訴孩子如何正確地表達的自己的情緒,培養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不要讓親子關系超越夫妻關系

夫妻關系是每一個家庭的核心,如果這個關系被任何一種其他關系僭越,都會造成家庭問題。

“媽寶男”就是母子關系超越了夫妻關系。

“你要這樣,我媽要那樣,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你們自己處理吧”

媽寶男因為無主見,特別害怕矛盾發生。如果女友和自己媽媽之間有了爭執,作為一個成熟男人,應當從中斡旋,而寶媽男只會像鴕鳥一樣埋頭于沙子之中,逃避麻煩。“你們都好煩,自己處理吧”是他常掛嘴邊的一句話。

“伏弟魔”就是妻子與弟弟的關系超越了夫妻關系。

最可怕的女人,就是伏弟魔,心里只有娘家人,沒有自家人。仿佛小家庭不是家,仿佛女兒不是自己親生的。為了娘家人,她掏空了全部。

這兩種還是比較容易識別的,畢竟網上還流傳著“嫁人不嫁媽寶男,娶妻不娶扶弟魔”的說法來提醒人們。還有下面一種在中國的家庭中更為普遍,但更加隱匿。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后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聽話的孩子有時無法準確表達情緒

據調查顯示:大部分患有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無法恰當地表達情緒和感受,Ta們常常無法理解自己或他人的情緒,這一定程度阻礙了了解自我,也影響了人際關系的構建。

語言和自我意識關系甚密,只有當我們的話語體系中出現了必要的、準確的名詞或形容詞,才能讓人們的情緒和思維得以定位。

因此心理治療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通過用癥狀學術語或心理學表述來對來訪者的感受進行標記,增強Ta們的確定感和掌控感。

當人們能夠把一件事情置于某種邏輯關系之下時,它就好像處于我們的控制之下了。

內在的思維或行為就不再排斥、恐懼或害怕失去控制;反而,人們的內在情緒就能以命名的事物為依據,讓人獲得掌控感。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后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聽話的孩子不敢主動表達自己

一個來訪者被周圍朋友評價為高冷,不會主動關心別人,Ta自己解釋為不愿意跟別人聊閑天,“這是浪費時間”或者“這是無效的溝通”。

我好奇:“那什么才是有效的溝通?怎樣才是不浪費時間?”

在Ta的印象中,聊天一定需要帶著目的性,比如為了解決矛盾、為了使得事情有所進展。有時候甚至需要功利一些,對自己有用的人和事,Ta才愿意去花時間了解和溝通。

可Ta說著說著意識到“不聊閑天兒”可能有些不對勁,因為這讓生活變得無趣,而且充滿了“政治正確”,那些有趣的人和事離Ta越來越遠,而自己的情緒也逐漸表現出抑郁和過分擔憂的狀態。

成長過程中有各種不同的原因造成了我們不喜歡“聊閑天兒”,比如在原生家庭中缺乏輕松而溫馨的環境、學校的某個老師曾因自己聊天而嚴厲的批評指責,或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聊天對象等等。

這些都讓我們以為“聊閑天”、“說廢話”是不對的,逐漸使自己喪失掉了這種能力,但與此同時可能喪失掉的還有“情緒排解的通道”和“獲取快樂的源泉”。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后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這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判斷題,雖然很多“乖”孩子長大后容易有心理問題,但并不等于我們可以說所有乖孩子都有心理問題。

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你,不要再一味追求做個“乖孩子”或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須變“乖”,希望我們都有美好的未來。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