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分享養老這些事兒#
騎游歐洲十三國(51)瑞典游之四
我是鄭州鐵路局科研所退休的高級工程師。2013年6月,我66歲,高玉亭69歲。兩位年近古稀的老翁在歐洲自助游三個月。這是中國公民第一次以沙發客的形式騎游歐洲大地。
現將我們的騎游經歷以連載方式發表。它真實地記錄了我們的所見所聞,并盡量做到圖文并茂。
瑞典面積142.5平方公里。人口1000萬。約15%的土地在北極圈內,半年積雪不化,中南部比較溫和。7月份平均氣溫約17度,是一年之中較適合旅行的季節。
瑞典語為瑞典的官方語言。英語是第二語言,英語和瑞典語為通用商業語言。所以,不像在德國、法國有語言障礙,會幾句英語,在瑞典可以暢通無阻。
斯德哥爾摩始建于公元13世紀中葉。那時,當地居民常常遭到海盜侵擾,于是人們便在梅拉倫湖的入海處的一個小島上用巨木修建了一座城堡,并在水中設置木樁籬笆,以阻止海盜進島,因此這個島便得名為stockholm,意為“木樁島”。
斯德哥爾摩位于波羅的海西岸,梅拉倫湖入海處,市區分布在14座島嶼和一個半島上,市內水道縱橫,70余座大小橋梁把它們聯為一體,素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譽。 這里的河流全是自然形成的活水。在市區的河流旁也可以釣魚。看到一個人在釣魚,問他收獲如何。他提出魚獲給我們看,數量可真不少。
斯德哥爾摩南區的斯塔丹島,是斯德哥爾摩老城的所在地。也是我們從旅館進入市區各景點以及汽車站、火車站的必經之路。老城區的建筑和道路均采用石頭鋪筑,大街寬不過六、七米,小巷寬不過兩三米。猶如國內都市村莊的小胡同。
老城的歷史可追溯至13世紀。當年因防御的需要,斯德哥爾摩的城墻只設了4個城門。城內的主要道路寬度約5米,以容許馬車駛過,但是橫街的寬度沒有限制。城墻內于14世紀開始過于擠迫,才開始向城外發展,這種窄巷建筑日漸增多,成為今日的老城。
當年,斯德哥爾摩人用自然排水法來處理污水。后來當局禁止民眾在廢水中含帶垃圾,并限制動物數目,但都徒勞無功。又在城中建立公廁。凹凸不平的地面使人寸步難行;空氣中充斥著糞便、食物、魚類、皮革、火爐和香料的氣味。夜間老城更是一片黑暗。
19世紀中至20世紀中,老城一直被視為貧民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有5條小巷被拆除。
然而,上世紀80年代起,老城因其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筑而吸引大量游客,其建筑物的價值才獲肯定。后不志愿人士考證發現,之前被定為17至18世紀的建筑物,實際上應該還要早300年。
我拿出相機拍了幾幅小巷的照片。這里還算干凈,盡管狹窄,讓人看了并不感到十分難受。但如果住在這里,就很難說了。
主街道兩旁是一些各色的店鋪,有出售各種手工藝品、古董和紀念品。其中還有一家專門出售中國的工藝品。走進一家自行車店,老板聽說我們來自中國,特別熱情,指著我的藍色騎行服上的商標說,這是瑞典自行車的品牌。看到店里自行車大約在8000元人民幣。看中了一款圓形的頭盔,可惜太貴了,一個頭盔竟要700元人民幣。老板指著他的鎮店之寶給我們看,那是一款100多年前生產的自行車。車輪直徑約為現代自行車的三倍。我都不知道,那么高的自行車,怎么騎?
街道兩旁更多的是小吃店或酒吧。那些路邊的地攤特別引人,很多當地人或游客悠閑自得地坐在那里吃飯,喝咖啡,聊天或消磨時光。因為地攤很干凈,布置得也十分優雅,地攤不僅沒有影響市容,反而平添了幾分樂趣。
看到一個不太起眼的樓房,只有五、六層高。仔細一看,竟是他們的世界貿易中心。我們沒有看到摩天大樓,但一、二百年的建筑比皆是。
從斯德哥爾摩到華沙的機場與來時又不一樣,似乎是存心考驗我們的能力。因為我們已經預定了一連串的機票和旅館。不允許我們在任何一站出現疏忽和錯誤。
到機場開車需80分鐘。汽車很快就出了城,看到沿途到處是樹林和草地。路邊的草地上散放著機器打好草捆。汽車駕駛艙的正上方有一個LED時鐘,汽車必須嚴格按照規定的時間到達機場。時間馬上就到了,還看不見機場的影子。
到了停車場一看,機場也確實太小了。既沒有高大的樓房,也沒醒目的建筑。
換登機牌一共只有兩個窗口,大廳只能坐十幾個人。安檢后進了候機大廳,也只有兩個口,同樣小得可憐。盡管機場小,機票價格也的確便宜,到波蘭首都華沙,只要23歐元。對我們中國工薪階層,退休工人來說,這也絕對是白菜價。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