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西沙東島的環境
我國的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三。不僅存有多名勝古跡、風景圣地、位居世界前線的發展城市上海等,還有南海諸島,該島屬于海南省和廣東省,其中分布200多個島、礁、沙灘和4個群島,分別是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這些島嶼都有美麗的風景,而且島上的植被和動物也是多種多樣。
諸多神奇的地方等待我們人類去探索
。
正是在不斷地探索和發現中,我國科研人員巧然碰到在西沙東島中,首次出沒的
400頭野牛群
。原本島上并未出現的野牛群,在今天被人類所發現,其中必定隱藏著什么秘密。那么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談談,在
西沙東島上出現的野牛群
。
西沙東島
西沙東島野牛群出現的原因
西沙東島屬于熱帶海洋氣候,
年溫差較小,最冷月在15℃以下
。在島嶼上還有
充裕的淡水資源
,以及
茂密的森林
。這些先天的自然條件,對于野牛群的生存是非常有利的。
最開始是國家考察隊在西沙群島考察時,意外發現有野牛的存在。隨后,科學家對西沙東島的生物進行相應的調查。因為科學家們認為,西沙東島的地理環境不可能出現野牛生物。隨后,科學家們開始
針對地理環境、植物、生物等方面,進行調研
,在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探索中,科學家們得出了一下幾個猜測。
島上的野牛群
首先,西沙東島野牛群的出現,是在
公元前2世紀
,由
漢朝軍隊
遠征時留下的。
其次,是在公元15世紀初,
明代鄭和下西洋
時在島上留下的牛。
最后,是
清朝廣東水師
在航海途中,登陸西沙東島留下了牛。
科學家們逐一對這三個疑問點進行思考,并從歷史和科學的角度進行分析。據古書記載,公元1024年發生了自然災害——
海嘯
,使得島嶼上的動植物都
難逃劫難
,那么生存在島上的野牛群,也一定會
受到沖擊
。科學家們對于以上三個觀點的推測,因不符合歷史依據,所以直接排除。
洶涌的海嘯
科學家們認為,光從歷史記載和理論推測,是無法準確判斷野牛群是如何存在的。所以他們決定投入到實踐當中,即選擇再次登島。面對這個四面環海,陸地面積只有1.7平方公里的島嶼,卻存在著淡水資源。這
對于野牛群的生存,具有極大的保障
。隨后科學家們在淡水資源的周圍發現了牛糞,將其帶回去進行化驗。很多小伙伴們肯定開始對此產生疑問,
牛糞能看出什么來?
之所以用牛糞進行化驗,是因為野牛群在牛塘中補充完體力之后,會
在池塘中留下牛糞
,久而久之便會產生一層
沉積
。從而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相互結合,最后得到的答案是,大約
在明末清初
,
一群被流放的人同野牛一起抵達西沙東島
。
“遠道而來”的野牛群
由此可見,
最開始的野牛群,其實是家牛
,它們在島嶼上與被流放者同存,而且最開始的數量可能并未達到400多頭。但因為西沙東島屬熱帶雨林氣候,降雨量多,所以在時間的推移和人為的作用下,促成了淡水資源,
保證了它們能夠繼續繁衍后代
,并生存在該島嶼。所以我們今天能夠看到野牛群,并不是離奇事件而是人為事件。
野牛群為什么能夠在島嶼上繁衍?
野牛的生存,依賴淡水資源,所以,它們會
成群地聚集在池塘邊
,最終形成它們賴以生存的牛塘。野牛群不僅在池塘當中補充水分,它們還會
在牛塘周圍繁殖、活動
。
水邊的野牛
其次是野牛群的生物特性。在西沙東島中生存的野牛,屬于黃牛,它們
適應能力強,耐粗飼
,而且在炎熱季節不懼怕光照和酷熱。讓它們適應西沙東島的熱帶雨林氣候來說,并不是一件難事。而且在島嶼當中,
植被數量較多
,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它們的
食物來源
。
除此之外,目前發現島嶼上生存的動物,大部分是鳥類,畢竟該島嶼也被稱為
“鳥類的天堂”
。所以野牛群在島嶼上生存,一方面是
食物充足
,另一個方面是
天敵數量少
。這兩個方面的相加,使得野牛群能夠在島嶼當中,能夠更好地進行繁殖活動。
島上的鳥類
最后是
人為干預少
。眾所周知,人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動物的數量,但在該島嶼中,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所以
人類對于野牛群的捕殺、數量控制等人為因素減少
,使得野牛群的
生存空間大大提高
。
野牛群在島上生活的現狀
從最開始的“家牛”被人類帶到島嶼上時,預計估測只有幾十只。但現在的野牛群數量高達400頭。它們現在的生活狀態,如同度假一樣。食物和淡水資源充足,它們便可以在島嶼中“橫”著走。這種舒適的生活狀態,或許是并未達到西沙東島的飽和狀態。一旦野牛群的
過度繁殖
,超過西沙東島的
承受能力
,肯定會導致自己
生存環境惡化
,從而影響到自己的生存。
眾所周知,野牛的食物來源于草、樹葉、樹皮等,而野牛群多數僅留存在東島,它們不會游泳,
不可能到周圍附近的島嶼進行覓食
。所以島上的食物面對野牛群的快速繁殖,最終會導致
植被愈發匱乏
。
啃食草皮的野牛
與此同時,野牛過度地啃食植被,必定會
影響到鳥類的生存
。為了避免西沙東島生態環境的惡化,人類便動用
自身的能動性
,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
控制野牛群的數量
。
隨后在2013年時,科學考察隊登島考察,發現野牛群有明確的減少。經過10年的時間,
400頭野牛減少到現在的50頭野牛
,是因為在之前,科學家團隊和相關業界人士,
并未限制和提出規定不可以捕殺島嶼中的野牛群
,所以使得登陸島嶼的人,根據自身的需求進行捕殺,導致野牛群數量的下降。
浩浩蕩蕩的野牛群
但野牛數量的大幅度下跌,可能會
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
,所以科學家們對此提出
暫停捕殺野牛群
的行為。因為野牛在島嶼中存活,所產出的牛糞可以當做
肥料
,
促進植物的生長
,所以,將野牛群控制在西沙東島承受范圍內是重中之重。
經過人類的控制和策略,使得島嶼中的野牛群,避免了滅亡的結局。現在在島嶼中自由生活,圍繞著牛塘進行嬉戲。
野牛的種類
島嶼中存活的野牛群,是由
黃牛
組成的,除了黃牛,其它野牛群是否也能存活在西沙東島呢?
野牛的體型巨大,身長多數能夠達到
200-300CM
,體高
2M
左右,體重則會達到600-1200KG。兩角粗大而尖銳呈弧形。頭額上部有一塊白色的斑。肩部到前背有一個像瘤子一樣的隆起。體毛大都是棕褐色、黑色,四肢膝蓋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
“白襪子”
。根據地理位置不同,
野牛分為美洲野牛、非洲野牛和歐洲野野牛
。
“白襪子”野牛
首先和大家講述的是
美洲野牛
。該生物體長
2.1-3.5米
,肩高1.5-2.0米,成年體重
350-1000千克
。頭部和前半部巨大,肩膀猶如高聳的駝峰,脖子短粗健壯,頭部體積大并有寬闊的前額,雌雄野牛均有
短而彎的角
,可
作為戰斗和防御之用
。它們主要的棲息環境在寒帶森林草原,氣候相對較冷,所以它們身上的
毛發較多
,用來抵抗冬季的冷風。
美洲野牛
其次是
非洲野牛
。該生物也叫做非洲水牛,從它的名字上就可以了解到,該野牛喜愛水。它們的體長可達到
3M
,高度
1.4-1.7M
,體重則為
425-900千克
,相較于美洲野牛來說,體重上是差了些,不過它們的牛角可不比美洲野牛差。非洲野牛屬于
夜行動物
,因為受生存的氣候因素影響,它們會
避開白天的陽光照射,選擇晚上行動
,大多數時間會在水池或泥濘中度過。
非洲野牛
最后是
歐洲野牛
。它們是歐洲最大的原生食草動物,體長可到達
2.9米
,肩高
1.8-1.95米
,體重
600-1000千克
。每天會消耗32千克的食物。歐洲野牛可以在牛種類中堪稱“大胃王”的存在。最后,它們
主要棲息在落葉闊葉林和灌木叢等開闊的空間
。
歐洲野牛
三種不同的野牛群,都有個自己的優點,并且需要在特定的環境中生存。所以將它們任何一種群體放置在西沙東島上,并不一定會像黃牛一樣存活下來。
島嶼上的其它物種
講述完西沙東島的野牛群之后,在這座神奇的島嶼中,還存活著許多未知的生物。近期考察人員在島嶼當中發現了新物種——
羚羊礁海蝽
。
羚羊礁海蝽
該生物的發現是謝強課題組到西沙群島進行考察,在探索過程中,發現
未知物種
,隨后進行
采集標本、化驗
。經過研究和談論,在時隔半年之后,將采集標本進行發表,并將其命名為羚羊礁海蝽。
羚羊礁海蝽的首次發現,不僅成為我國
昆蟲新紀錄科
,還意味著
世界海蝽科昆蟲種類從12種增加至13種
。該生物主要集中于西沙群島永樂環礁的西部。體長
3~4MM
,生活在海洋表面,有時
躲在珊瑚石的小小空隙中
。
蝽科昆蟲
物種生存所具備的條件
每個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會根據自然因素而調整、進化,最終適應當下的生態環境。西沙東島的野牛群,是由于物種本身
適應島嶼氣候
,才使得它們在島嶼中進行存活和繁衍后代。除此了外在的自然條件,還需要的是內部因素,那就是
食物和水資源
,二者缺一不可。但凡少了其中一種,都會讓生物難以生存在自然當中。
西沙東島航拍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