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文/孫海帆
從撒哈拉沙漠到地中海,從大西洋東岸到紅海兩岸,這里是阿拉伯的天下。
阿拉伯國家分布在北非和西亞,共有22個國家和地區,以阿拉伯民族為主,統一使用阿拉伯語,絕大部分信奉伊斯蘭教,總面積約13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3.39億。
于許多人而言,對阿拉伯人的最早、最直觀的認識大都來自《電視》中 “中東不死鳥”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和那部好萊塢的經典影片《卡薩布蘭卡》也叫《北非諜影》。
影片《卡薩布蘭卡》劇照
卡薩布蘭卡是北非摩洛哥的最著名港口城市,不過卡薩布蘭卡這個城市名是西班牙人取的,在摩洛哥獨立后,卡薩布蘭卡改名為達爾貝達,因為在摩洛哥人看來,卡薩布蘭卡這個名字非但不浪漫,還帶有殖民地的色彩。
1956年獨立之前的34年,摩洛哥被國外“保護”,由此歷史淵源,摩洛哥從電影到足球都跟國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達爾貝達(卡薩布蘭卡)風光
早在1896年,也就是“電影正式誕生”的第二年,“世界電影之父”盧米埃爾兄弟就帶著他們的攝影機來到摩洛哥,在這里拍攝了一批紀錄短片。
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制作的是“商業電影”,所有的電影放映時都要買票入場,市場要求他們的作品要經常更新,于是,摩洛哥這個自然條件優越、景色怡人的國家,當然會成為盧米埃爾兄弟優選的外景地。
《阿拉伯的勞倫斯》劇照
而縱觀世界經典電影,摩洛哥一直就是許多大導演心儀的外景地。從邁克爾·柯蒂斯的《卡薩布蘭卡》、希區柯克的《知道太多的人》到大衛·林恩的《阿拉伯的勞倫斯》,從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到《諜影重重》系列,還有《角斗士》、《木乃伊》、《巴別塔》、《權利的游戲》、《欲望都市》,包括成龍的《龍兄虎弟》和國產影片《紅海行動》拍攝地都是集歷史遺跡、沙漠、大海等優質景觀為一體的摩洛哥。
色彩斑斕的摩洛哥是電影絕佳的取景地
不過,至少在獨立之前,摩洛哥人對歐美導演影片中出現的摩洛哥人形象很不滿意,因為在這些影片中摩洛哥人不但都是配角,而且多少都對“殖民者”和“西方人”露出諂媚之相,摩洛哥電影評論家穆雷·德里斯·古依比批評說:“他們像是漂浮在空中,沒有歷史,沒有根基。只能為占領者造就更好的發展空間。他們忍受著歷史的創痛,而不去創造,以至在歷史的運轉中與其說是一個真正的角色,倒不如說是一件擺設更為恰當。在某種意義上說,殖民電影的歷史就是這類虛無的歷史。”
影片《沙漠女王》中的摩洛哥人形象
確實,于獨立前的電影而言,摩洛哥人是束手無措和“憋屈”的,盡管1944年就成立了摩洛哥電影中心,但是,在被國外殖民和托管的條件下,摩洛哥電影人根本無法發出自己的心聲,自然,也就無法誕生真正意義上的摩洛哥本土電影。
1912年法軍在摩洛哥
摩洛哥第一部國產故事片“姍姍來遲”,直到獨立12年后,由導演穆罕穆德·阿卜杜拉赫曼·塔齊和艾哈邁德·邁斯諾伊聯合執導的《生活就是斗爭》上映,摩洛哥本土故事片的歷史才開始。
瓦爾扎扎特非洲好萊塢之稱,許多著名電影拍攝于此:《角斗士》、《四片羽毛》、《尋找寶石》等
因為此,塔齊成為摩洛哥電影開創先河的導演,到2002年拍攝他最后一部影片《艾布·穆薩的左鄰右舍》,塔齊一直活躍在摩洛哥的影壇上,他主要的作品有《生活就是斗爭》、《偉大的旅程》、《巴迪斯》、《找妻子的丈夫》、《拉拉·穆罕穆德·阿卜杜拉赫曼·塔齊霍比》,在他和同時期其他的摩洛哥的導演的影片中,摩洛哥民眾的形象開始變得真實和清晰起來。
掙脫“殖民鎖鏈”的摩洛哥導演在“解放的路上迅跑”,由于地緣和歷史的原因,許多年輕的摩洛哥人都赴國外和國外學習電影,在掌握了技能、開拓了眼界之后,新電影人也不失時機地提出摩洛哥新電影的主張,而這些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電影現代性”的代表電影作品就是導演哈米德·本艾尼的《足跡》,從時間上看,摩洛哥電影新浪潮與國外電影新浪潮也就是“前后腳”。
來看看摩洛哥電影新浪潮所遵循的原則,是否對我們也有所啟發?
1、電影不只解釋現實,而是改變現實。
2、電影是一門藝術、一種思想和一種文化,電影不僅僅是娛樂。
3、電影是語言,也是一種基于符號學的新形式的文學作品,它按照新的美學原則利用環境和外景
4、電影把人領進社會,力圖把他從迷信、戒律和抑制的權力下解放出來。
5、導演和制片人是藝術家、知識分子,也是他身處時代的政治和歷史的評論員。
一望便知,能提出這樣電影主張的人,一定不完全受所謂“國家主旋律”宣傳意識的控制,而事實上,實行君主立憲制的摩洛哥王國在“政治自由”度上較阿爾及利亞等鄰國更高,而且即便在1958年政府就接受了電影中心和制片廠,但政府始終沒有把影片進口、發行、放映國有化,且導演們在創作上也有相當的自由度。
有相對寬松的創作環境和新電影的創作理念,摩洛哥本土導演在7、80年代就拍出了相當數量的藝術質量上乘的影片。這些影片有《安靜,不許進去》、《你把太陽藏哪里了?》、《綠火》、《一千零一只手》、《石油戰爭不會爆發》、《血的婚禮》、《殺人狂》、《三戰之王》、《法老的幽靈》、《足跡》、《身上的色彩》、《沉默》、《44,夜間的故事》、《愛情的長袍》、《開羅小姐》、《摩洛哥紀事》、《羊圈里的塵土》、《恍惚》、《海灣的眼睛》、《墻上的洞》等,其中表現南非白人政權屠殺男子的《殺人狂》曾獲1984年羅馬梵蒂岡大獎和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一等獎,此片曾由長春電影譯制片廠譯制后于80年代在中國上映,這也是在中國院線上映的為數不多的摩洛哥電影。
《殺人狂》海報
從影片題材上來說,摩洛哥本土電影大都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批判現實的特征,揭露社會不公、反映西方大國對阿拉伯國家資源的掠奪、反對包辦婚姻、解析阿拉伯家庭結構、再現部族獨立、刻畫在歐洲的北非移民、描寫摩洛哥人與國外統治者的抗爭、探討伊斯蘭教,可謂囊括摩洛哥社會的方方面面,而且與時俱進,用電影記錄著時代的變遷。
摩洛哥影片《我愛安德魯西亞》(2012年)海報
進入新世紀之后,一批出生在獨立之后,沒有經歷過殖民統治生活,且清一色的在海外留學回來的摩洛哥青年導演,將摩洛哥影片賦予更多當代和時尚的氣息,盡管他們的作品不如父輩般沉重和憤怒,但卻保持著北非電影一慣的獨立與進取,當然,在新的時代,他們也面臨著新媒體興起、錄像和盜版猖獗以及更加時尚帶來的國外影片甚至是南部非洲商業電影熱潮的沖擊,所以,在影院逐漸減少,投資更難籌措的時代,摩洛哥青年導演也倍感壓力。
摩洛哥電影《救世軍》海報
好在,無論是國家還是個體,摩洛哥還是平實低調的,安心做好自己的事,從不老想著要做第一,可就是這種態度,說不定哪天又弄出一個大驚喜,就像本屆世界杯摩洛哥足球隊一樣,進了世界前四。
(本文根據相關資料整理寫,部分內容參考了陸孝修、陳冬云所著《阿拉伯電影史》,再次致謝!圖片來自網絡,若有異議告知我們即刻刪除)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