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存在和美的存在

Advertisements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愛美之心,人人有之;愛美之意,時時有之;愛美之言,天天有之;愛美之行,處處有之。

美與人的存在相隨,美的存在與人相隨。美只與人相隨,人又將美灑向四面八方,灑向天地人間。其實,即便我們不去灑,美也會自己飄向四面八方,擋都無法擋住。我們就助它在人間更快地擴散吧。

人有行為美、語言美,更有心靈美。于是,就有了美好、美麗、美妙、美滿、美意、美言、美夢……一般將人的認識分為感性和理性兩層。在我看來,人的認識復雜得多。我將其分為八層:感性、悟性、靈性、知性、理性、哲性、詩性、神性。

行為美、書寫美、語言美,根基還在于心靈美,在于跟真善共生、共在的美。

詩是美的,美的不只是詩;歌曲是美的,美的不只是歌曲;藝術是美的,美的也不只是藝術。這一切,都根植于人的靈魂,從美好的靈魂里才能生長出一切的美。常常對人寄以美的愿望的人,自己是美好的;常對人有更多期待的,也期待著自己。

說一千,道一萬,歸結為一句話: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將自己的美好灑向天地人間。—— 張楚廷

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站在集體肩膀上飛翔!——《新教育》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 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 【致友人】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找尋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教師幸福‌‌來自‌‌美好關系

培養幸福完整的人

讓學校成為審美的地方

如何讓校園更美好?

......

人的存在和美的存在

原創|張楚廷

來源|教育研究與評論

愛美之心,人人有之;愛美之意,時時有之;愛美之言,天天有之;愛美之行,處處有之。美與人的存在相隨,美的存在與人相隨。美只與人相隨,人又將美灑向四面八方,灑向天地人間。其實,即便我們不去灑,美也會自己飄向四面八方,擋都無法擋住。我們就助它在人間更快地擴散吧。

什么叫作美?它是與丑相對的。什么叫作丑呢?它是與美相對的。這豈不是什么也沒說嗎?其實不然,美一定是比較出來的。

美是什么?勻稱、和諧、多樣、奇異。習以為常不是美,單一不是美,紊亂不是美。

“在那遙遠的小山村”“我的故鄉在遠方”“在那遙遠的地方”……為何都唱“遙遠”?這就是距離美。近在咫尺,能有多美?遠處眺望,才有無限的美、思念的美。

維納斯雕像的斷臂,如果補上去,就不美了。那叫作殘缺美。還有零亂美嗎?當然有。

兒不嫌母丑,情人眼里出西施,這是主觀美。

也有客觀美。張家界、九寨溝、大瀑布,誰看都美。

為什么我特別愛看CBA的遼寧男籃?因為在我看來,這支球隊的美學含量更高。人們喜歡看的是偶然,不愛看必然。還沒有開打就能看出必然了,還會掏腰包去買門票嗎?疫情期間,空場進行,只能打開電視看了。即使打開電視是舉手之勞,也不會去看“必然”。只看“萬一”,不看“一萬”。

美不美,還要看各個人的審美意識、審美能力、審美水平。當然,還與個人的審美視角有關。

美的意識自古有之。有一種正交比,用一點將一個單位長分成大小兩段,讓大段比小段等于全段比大段,列出一個方程式來,就是:x x-1=0。初中生都會解這一方程,答案是(√5-1 )/2,近似值是0.618。這是一個美麗的數字,被一位天才式的人物達芬奇稱為“黃金分割”。一些建筑物的門窗,讓其長為1,寬為0.618,被認為是最美的。

在所有的生命體中,人最美。人身上有三個0.618。第一,是臉型,臉寬與臉長之比為0.618;第二,人軀干的寬與長之比是0.618;第三,人的肩下,軀干部分與全身之比,也是0.618。大自然將最漂亮的外形賦予了人。

人走路,因為想走得更好看,于是有了舞蹈。人說話,因為想說得更動聽,于是有了歌曲,有了音樂。不過,更早出現的藝術形式是雕刻,迄今已有4萬年,較之文明史還早很多。相聲、快板、小品一類的語言藝術,也都在對動聽的期待中紛紛登場。

人從事任何活動,都是要將自己的美感注入其中的。寫字,寫來寫去就出現了書法;教書,教來教去,弄成了演講和單口相聲。打籃球,將球放進籃筐不就是兩分嗎?運動員卻要扣籃,還有“空中接力”,也是美。許忻被稱為乒乓球選手中的藝術家,當下的中國女排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美不勝收。

人有行為美、語言美,更有心靈美。于是,就有了美好、美麗、美妙、美滿、美意、美言、美夢……一般將人的認識分為感性和理性兩層。在我看來,人的認識復雜得多。我將其分為八層:感性、悟性、靈性、知性、理性、哲性、詩性、神性。

所謂“神性”,無非是指人的認識達到一種洞徹天地的境界。人不是神,卻在自己的頭腦里有一個模糊的或比較清晰的形象。神童、神靈、神通廣大、各顯神通,這些詞語,中學生都聽得懂。看似投不進的球,居然投進去了,叫作神準;乒乓球擦邊了,叫作神邊。在我的《張詩兩百首》中,第一首叫作《與神聊天》。

較之感性,悟性有整體把握的含義。跟頓悟靠近的,是靈感。靈感不光顧懶漢,只光顧勤思勤想的人;靈感還是半成品,再加工,這才知道,達到了知性。知道了,不一定深刻,再深刻一些,就到了哲性。哲學之上是藝術,這是科學家們、哲學家們都認可的。我用詩性來表達藝術性。科學、哲學、藝術,在山腳下各成一家;在山頂上,三者一家,三位一體,“家”中的“家長”,不是別的什么,是藝術。

教書教到一定的高度,就到了教學藝術;打球打到一定水平,也到藝術那里安家了。

美的概念,不太清晰的概念,幾千年前就有了。比較明確的概念,特別是有了美學著作,是在18世紀中葉,以德國美學家鮑姆加登的著作《美學》為標志。美育的開創者,讓美學進入教育的,則是德國美學家、哲學家席勒。

蔡元培先生留學德國,從德國帶回了美學。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他開設了美學、美育的課程,在中國開了先河——美學教育之先河。

對中學生能不能講美學呢?2018年,我對初中二年級學生講過哲學。事實證明,初二學生能聽得懂。如今,我的《初中生哲學》即將面世。在哲學這片土地里,也種下了我的一根苗。把話稍微說大一點:為哲學成為我們民族的事業,我也奉獻了綿薄之力。

在我已出版的著作中,《人是美的存在》《音樂與人》是直接與美學、與藝術相關的。《人是美的存在》已由蔡劍橋博士翻譯成了英文,英譯本即將面世。迄今,在我的哲學著作中,有《人論》《哲學是什么》的英譯本,還有另外4部著作,共6部翻譯成英文。我們應當走向世界,也一定能夠走向世界。孔子已經走向了世界。我們作為炎黃子孫,能不向五洲四海走去嗎?我們的孔、孟、老、莊,以他們的哲學,讓中華文化享譽世界。今天的我們,自然要承繼,要傳揚。

我們傳向世界的,無非是我們的精神、意識和文化,以學術著作等形式更準確地傳向世界。

行為美、書寫美、語言美,根基還在于心靈美,在于跟真善共生、共在的美。

音樂是時間的美,繪畫是空間的美,它們共同構建了時空的美。在音樂上,我做了三件事。第一,作詞并譜曲23首;第二,出版了一部音樂學的著作;第三,會唱兩千多支歌。與音樂緊密相關的是詩,我寫的詩約兩千首,絕大部分已經出版。當然,音樂、歌曲、詩詞之類給我帶來的也頗多,且厚重。我在藝術領域里所做的,都給我在學術領域里的活動帶來了莫大的好處。藝術引領科學,我在藝術和科學方面都沾了邊。因而,這就意味著我自己引領了自己。

文言志,詩言情,像我這樣已活過了孟子的年齡的人,自然寫不出那種花前月下的詩了,只能寫一些哲理詩。我的有些詩被稱“打油詩”。詩還能“打油”,何樂而不為?

詩是美的,美的不只是詩;歌曲是美的,美的不只是歌曲;藝術是美的,美的也不只是藝術。這一切,都根植于人的靈魂,從美好的靈魂里才能生長出一切的美。常常對人寄以美的愿望的人,自己是美好的;常對人有更多期待的,也期待著自己。

歌曲里有悲歌、哀歌,但絕大多數是歡歌、戀歌。所有的歌都是情歌,歌唱親情、友情、愛情、故鄉情,父老鄉親情,江河湖海情,天地日月情。《梨花頌》頌的是梨花,實則頌的是人;《黃土高坡》頌的是大自然,寄托的也是人的無限深情。

《在那遙遠的地方》,越遙遠越情深意長。對于王洛賓先生創作的這支歌,人們有眾多的演繹方式,獨唱、對唱、合唱,男聲、女聲,多種多樣的版本,多種多樣的情。“苦難也是一種幸福”,王洛賓先生哲學家式的語言和胸懷,才讓他寫出了這樣將千古傳唱的歌曲。也難怪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將其定為世界名曲。歌頌遙遠的音樂,必然也會飄到遙遠的地方,飄到天涯海角。

作詞是創造,作曲是創造,演唱也是創造,是再創造。多少人唱《在那遙遠的地方》,若不是再創造,誰唱?多少人唱《卓瑪》,如果不是再創造,怎么會有那么多的歌手?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我最愛聽云飛唱的《卓瑪》,最愛聽黑鴨子組合唱的《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同樣最喜愛的,還有《松花江上》《黃河頌》《濤聲依舊》《洪湖水浪打浪》《信天游》《彩云之南》……當然,還有在我心中永遠傳唱的《義勇軍進行曲》。在我的心目中,這是世界上最動聽、最雄偉的中華民族之聲。

我自幼會唱的兩首歌,都是從父親那里學來的。一首是《松花江上》,歌唱著我們民族的苦難;另一首是《義勇軍進行曲》,今日之國歌。我的父母是印尼華僑,我也出生在印尼。在東南亞一帶,最堅定、最勇敢的抗日力量,就是我們華僑。正因為如此,日本侵略者對我們華僑恨之入骨,我們華僑的傷亡也最為慘重。然而,華僑為中華民族添上了英雄的一筆,寫下了輝煌。

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的中國已經強大起來了。海外華僑也有了強大的祖國做靠山。撫今追昔,我感慨萬千。集中到一點,好好學習,好好工作,為自己的民族效忠。我的民族覺悟扎根甚深,就因為我在民族危亡之際長大。母親告訴我,當年她一邊夾著包、一邊抱著我逃難,日本鬼子從后面一槍打來,打掉了什么?等到她逃開后鎮定下來一看,才知道打掉的是包,當時真是命若懸絲。僅僅這一件往事,就足夠我用一輩子,一輩子記得父輩所經歷的苦難,一輩子記得我們民族的過往。由此,我也一輩子努力效忠于自己偉大的民族;并且,我有十足的把握將自己可能的智慧,奉獻給學生,奉獻給教育事業。

作為同窗,我對當年的中學、大學同學,一直懷抱著美好的愿望;作為教師,我對學生,尤其是“差生”,始終抱有美好的期待;作為校長,我對廣大師生員工寄予厚望,祝愿他們成為美好的存在。一般地說,對他人懷有美好愿望的人,自己的心靈才可能是美好的。在這個美好的時代里,我們應該對所有人有更多美好的祝愿。我本人經歷了許多,擔當過不少角色,從這些角色中,我有一個共同的體悟和收獲,那就是錘煉自己的心靈。也許談不上百煉成鋼,卻也有九十九煉了吧。我的性格,因為這些長久的磨礪漸漸形成了。這種性格的主要特征可以用“厚道”二字來表達。自幼從父母、從同學、從老師、從好友那里習得的厚道,伴我一生。

經歷了苦難和磨礪的人,才可能更好地珍惜今天,才可能更真切地領悟到什么叫作美好。今天的大中小學學生,不太可能有他們上一輩人的那些經歷了。這樣,他們必然需要在新的經歷中磨礪自己,讓自己成為美好的存在。

我出版的第一本書、發表的第一篇論文,都是在1979年。這意味著,我及時捕捉到了時代發來的信息。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至今,我的著作已達150多本,明年,最遲后年,即可超160本。論文、詩作、曲作,也都還會有一些。我不能辜負這個時代,不能辜負自己的父母、祖先,尤其不能辜負黃河、長江,不能辜負我們偉大的民族。只要一息尚存,我就會奮斗不息,永遠前行,不懼坎坷、曲折。我好像是在這里宣誓。是的,我由衷地向自己的祖國母親宣誓。

從1979年以來,甚至從我懂事以來,我就一直將自己的命運和自己的民族連在一起。這給了我無窮無盡的力量,直至今日,我依舊在耕耘著、奮斗著。

我直接指導的碩士生、博士生共計138名,間接指導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難以計數。這些都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并且,我個人在這個過程中也得以成熟。或者說,在這個過程中,我獲得了新質,有了新的存在內容和方式。

說一千,道一萬,歸結為一句話: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將自己的美好灑向天地人間。

*本文原載于教育研究與評論綜合理論版。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海門新教育小學:怎一個美字了得!

一切美好皆源于美好的遇見:一場美麗的再相遇

朱永新:讓心靈睜開眼睛——鐵梅說畫:讓你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帶你欣賞百幅世界經典名畫

成長,一種幸福的應允

審美,是最深刻的教養

如何讓校園更美好?——以美學經緯“再織”校園空間

在銀河,遇見美好——向著青草更青處

一所真正在做教育的小學——致敬美好最好的方式,就是親手把它創造出來

新教育實驗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為了教育更美好

......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夠安靜聆聽別的生命也使別的生命愿意安靜聆聽的純真,此中的快樂遠非浮華功名可比。——周國平(《【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樣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

“《麥田里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陳東強(《向著青草更青處——深耕十大行動,共享幸福完整 》)

中國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剛式的斥責和鞭撻,雖痛快卻無濟于事。對于中國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動與建設,只有行動與建設,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顛覆性的批判與重構。——朱永新(《 教師幸福‌‌來自‌‌美好關系——朱永新教師節致新教育同仁 》)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鐘婷 社團☜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