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映入喀斯特石山區時,便時不時會有汽車的鳴笛聲,在麻懷隧道里響起。
這條全長216米的隧道或許不長,卻將麻懷村從黑暗時代直接躍進到小康時代,從戶戶夜無燈繼日,大事口口相傳,才到燈火通明,臥床即知天下事。
這條隧道尚有如此通天之能,那么他的背后開鑿者又是誰呢?一個過去四面環山,連自行車都進不去的麻懷村,為何現在能夠戶戶有車,家家有電呢?
說百姓故事,品百味人生,本期子牙童趣咱們老百姓兒,帶大家走進當代女愚公—鄧迎香。
1972年,鄧迎香出生在貴州羅甸縣的高山村,由于處于偏遠山區,父母都是務農,家里并不充裕,只上了一年級就輟學幫父母干活。
煮飯炒菜洗碗,下地插秧,別人會的,她樣樣不落,不怕吃苦,不畏艱辛,她是村民眼中的好女兒。
1991年,十九歲的鄧迎香與外出務工的袁瑞林一見鐘情,為了愛情,不顧父母反對,嫁給了在麻懷村的袁瑞林。
當年的麻懷村,生活窘迫到人難以想象,當時沒有粳米吃,只能和著雜糧一起吃。
她和丈夫種了大量的蔬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施肥除草,只為賣個好價錢。盡管很苦,心里卻對未來充滿憧憬,可麻懷村前的大山卻擋住了未來。
她趁著晨星出發,背著水靈靈的蔬菜翻山越嶺,汗流浹背趕到菜市場,可菜已經全部焉了,只能賤價出售。
村子里種的一片片果樹也因為在山里,收購商不愿進來,村民們也背不出去,只能爛在土里。
麻懷村,地處喀斯特石山區,四面環山,交通閉塞,農產品與生活物資的出入只能靠肩挑手扛。
那里的孩子上學極其不易,每天早上四五點起床要翻山越嶺兩個多小時,再去四公里外的學校上學,回來時已經晚上七八點。
因為村子里沒有醫生,老人和孩子最怕的就是生病。
1993年鄧迎香的第一個孩子生了一場大病,高燒40度,鄧迎香拿著手電,丈夫背著孩子,兩人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深山上,匆忙的趕往縣城,當下山時,鄧迎香以為孩子馬上就可以得救了,她摸了摸孩子的臉龐,卻早已冰涼。
那時的她,多么希望這座山能夠移走,孩子就能夠活蹦亂跳的生活下去,可天不隨人愿,但此時的鄧迎香心里已經埋下了鑿山的種子。
1999年,國家電網建設,因麻懷村是個連獨輪車都不進來的村子,通電成了麻懷村村民的奢望,大山就像一個看守囚犯的守衛,杜絕了一切的自由。
當時的村副主任李德龍提議將西南部的溶洞鑿出一個通往外界的洞,當時的村民覺得不可思議,外出務工的鄧迎香第一個帶頭支持,立馬和丈夫飛奔回家。
挨家挨戶的說服村民們也加入了鑿山隊伍里。在半山腰的溶洞口處,鄧迎香和村民們帶著蠟燭、煤油燈、稿子、大錘和鋼釬便開始了鑿山,由于溶洞里有一條小溪流。
村民們只能爬進去,跪在冰冷的水里鑿石,大家在里面排成一條長龍,鑿石頭,運石渣。沒日沒夜的干了好幾年。2004年,連接外界的
洞口總算打通了,雖然仍舊不能讓汽車通過,甚至彎腰走過去仍會撞頭,但起碼是打通了,孩子們上學會減輕很多路程,老人們外出就醫就便捷了不少。
村子里也通上了電,村民們也買上了摩托車,房屋也變成了靚麗的磚瓦房,一切都向好的方向發展,然而就在這一年,不幸再次降臨在鄧迎香這個弱女子身上。
鄧迎香的丈夫為了補貼家用,去煤礦挖煤,卻發生了瓦斯爆炸,丈夫不幸遇難,鄧迎香一個人帶著一對兒女在麻懷村艱難的生活,但命運并未把鄧迎香壓垮,兩年后,與同樣喪偶的李德龍重組了家庭。
2010年,麻懷村雖然通了路,但也僅僅能夠過摩托車,這使麻懷村的經濟發展仍受到大幅限制。
于是鄧迎香決定再啟鑿山之路,一定要讓汽車、貨車通過,把麻懷村徹底從大山里解放出來。她一邊身體力行,一邊發動群眾繼續鑿山。
村民們由于受夠了跪地挖石的痛苦,家里也沒有錢沒有當初的那個精力再去鑿山,鄧迎香便一人掄起鐵錘,拿起鐵鋤不辭辛勞的干了一周。
終于村民被她堅忍不拔、說干就干的精神感動,村民們再次開工,在擴大洞口的過程中,鄧迎香為了勞慰村民,自掏腰包親自下廚給村民煮飯。
外出籌資時,就讓15歲的女兒頂自己的班,即使女兒手上起了血泡,腳底磨出了厚厚的繭子,還是讓女兒繼續干下去。
她深知,自己必須做出表率,經過無數次的籌集資金,她的事跡感動了蔡甸縣,水泥廠無償送水泥,貨車無償運渣土,各個部門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2011年八月十六日,鄧迎香終于用現代化機械將羊腸小道改造成高5-8米,長216米,寬3-5米的隧道,汽車,貨車也終于能夠開進麻懷村了。
鄧迎香如釋重負,雖然在此過程中丈夫耳朵炸聾了,指甲也沒了,可她也并未停下來,想到這,眼淚不爭氣的流了下來。
鄧迎香鑿山不是只為了走出去,還要更富裕,鑿碎那百年的貧困。在麻懷隧道開通后,麻懷村村民掀起了脫貧致富,建設家園,共創美好未來的風潮。
2016年,鄧迎香創辦了村里第一個種植專業合作社,引商試種鐵皮石斛,參社的群眾不僅可以拿到土地流轉金,還可以到合作社務工掙錢,年底還有分紅。
看著家鄉變得越來越好,外出務工青年紛紛回鄉,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到2017年,麻懷村在鄧迎香的帶領下創辦了迎香生態農業發展公司,注冊了“迎香”品牌,在山上種李子樹,在田里種稻谷,在家里養肉牛、黑豬,在大棚里種植羊肚菌、香菇。
一系列的鄉村產業隨著麻懷隧道的打通而蓬勃發展。
現在的麻懷,因為路燈也不再是漆黑的,各家各戶也因為網絡的接入不再枯燥,各家各戶歡聲笑語,還有3000平米的大文化廣場,有健身設施和娛樂設施。
同時,鄧迎香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在村里成立草根助學基金會,幫助家里貧困的孩子學有所成,孩子們上學也方便了許多。
村民們也不再害怕家里老人生病,村子里有了二十多個大學生,五十多部小車,各家各戶也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鄧迎香這種堅毅不拔,鍥而不舍,戰天斗地的精神在麻懷村稱為麻懷精神,鄧迎香的先進事跡感動了村民,感動了社會。
獲得2016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入選2017年感動中國候選人名單,入選2019年“最美奮斗者”名單。
鄧迎香,于她而言就是平平常常的老百姓。和我們沒有不同,可是,她為麻懷村所做的一切從未替自己想過,不急不躁,從未放棄,一干就是十幾年,只為帶領麻懷村走出去。
昔有愚公挑石移山的傳說,今有迎香鑿山的現實,她就在我們身邊,憑一己之力將幾個小時的山險變成幾分鐘的小康之路。
鄧迎香的所作作為,向外詮釋什么叫做中國人的擔當與奮斗,看了她的故事,您是否會產生一種自豪感,國人的自豪感,對鄧迎香這種愚公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為我點贊并轉發,您們的每一份鼓勵,都將是我做出更好文章的動力。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