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讀詩丨故事:趙亞東《后半輩子的事》

Advertisements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音頻格式

后半輩子的事

你唯一的伴侶,就是你的影子

在斑駁的臺階上,踩空的腳從未落到地上

額頭上的皺紋里落滿了雪。春天

從沒有真正到來過。我一想起這些

就會心疼。你看見的世界

和我不一樣。我們都不再是一張白紙

我后悔沒有更早地遇見你

人過中年,已經沒有力量

把牙齒咬得很響,把拳頭擂在石上

只能拍拍自己的良心,聽聽響動

確定沒有雜音才敢給你寫信

把后半輩子的事說一說

其實也很簡單,后半輩子

無非就是兩件事:把你裝在心里

算是給你安一個家,還要把你流過的淚水

撿回來,一顆一顆的,來磨我的眼睛

直到我們的世界一片清明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剛剛大家聽到的詩歌《后半輩子的事》,出自70后詩人趙亞東的組詩《每一個黎明都有所不同》。趙亞東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品發表于《詩刊》《星星》《十月》《花城》《草堂》《揚子江》《作家》《文藝報》等;出版詩集《土豆燈》《石頭醒來》等多部。曾參加詩刊社第31屆青春詩會,曾獲《詩探索》第九屆中國紅高粱詩歌獎等獎項。

今天我們一起來分享趙亞東的故事。

趙亞東出生在黑龍江省拜泉縣的山村,16歲的時候,他只身一人到哈爾濱打工。像村子里其他出來打工的同齡少年一樣,他當時只想找個地方安身,能夠有口飯吃,掙點兒錢花,將來回老家蓋房子。那個時候的他并沒有想到,詩歌會讓他與眾不同,會那樣深深地改變自己的命運。

當時年少的亞東,在哈爾濱這座城市里艱難、頑強地求活,在面包廠做烤面包,在飯店學切墩、當服務員,在工地里當力工。趙亞東說,那時候最快樂的事,就是和工友們一起,趴在工地的圍墻上,看對面鞋城里走出來的買鞋的顧客,當那些人在門口換上新鞋扔掉舊鞋,他們就會蜂擁而上,撿回來自己穿。當時的趙亞東,雖然也沒事就看書、讀詩,但詩歌之于他,還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

幾年后,20歲的趙亞東在回鄉成親后,與妻子再次回到哈爾濱。生活所迫,他用僅有的500塊錢,在城市邊緣的菜地租了一間“菜窖子房”,又買了一臺三輪車,開始了他的拉腳生活。那時的他,生活過得窘迫且痛苦,“因為搶活、乘客不給錢的事兒,經常挨打,常被揍得鼻青臉腫”。但就是這段貧寒且疼痛的生活,讓文學和詩歌成了趙亞東的治愈良藥。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舊書攤上買了一本過期的《北方文學》,看到上面有詩歌,想起上初中時,因為自己文筆好,老師也曾經讓他寫過詩,還曾經在《小作家報》上發表過三首小詩,于是,那種寫詩的愿望就像是復燃的灰燼,在他的內心深處又生起了火苗。當天晚上,他就趴在屋子只有一平方米的小窗戶前,在廢舊的煙盒紙上寫下了一首名為《穿越城市》的詩。詩的文字雖然有些粗糙,但還是打動了編輯,最終在《北方文學》上發表了。

趙亞東覺得自己寫詩真正開竅是在2002年左右。那年過年回老家,往村里走的路上,想起在外打工的疲憊,想著自己無處安放的夢想,他一個人躺在雪地上,靜靜地望著天空,發現天藍得像玻璃一樣,他忽然想:“這天空,不就是我的一滴淚水嗎?”那一刻,他突然覺得自己真正會寫詩了。

日子有了詩意,但是依然艱難。2002年8月左右,趙亞東到了北京,當時住在大興,給一家塑料廠打工,詩歌是他流浪都市的日子里唯一的慰藉。

趙亞東真正開始從事文字工作始于2004年,那一年,雖然他已經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掙扎》,但卻依然身處社會底層,吃不上飯是常事,老父親也替他著急,跟他說,“實在不行,就還是回家收破爛吧!”那個時候,他家族里從事廢品回收的親戚們都掙到了錢,很多都買了房子,但趙亞東卻不甘心一輩子收破爛,堅決不肯回鄉。

這個時候,朋友把趙亞東介紹給了哈爾濱的一家小報社,就這樣,沒有學歷、只能拿著自己詩集當學歷的趙亞東被那家報社的總編給留了下來,寫專訪、拍攝影、編副刊,雖然都是“現學現賣”,但很有靈氣的趙亞東上手很快,并受到了領導的喜歡和重用。后來趙亞東又到了《黑龍江畫報》社,很快就成了上稿量最大的記者。

事業小有成就,而詩歌,依然是趙亞東內心堅守的一片清涼,讓他得以在喧囂、浮躁的都市生活中,依然能夠找到靈魂的方向。這期間,他發表了大量的詩作,也出版了多部詩集。趙亞東一直說,是詩歌改變了他的命運,因為在詩歌中,讓別人看到了他的美好。

詩歌就是生活,“草堂讀詩”,有溫度、有質感。趙亞東的詩作《后半輩子的事》,以及詩人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里,感謝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