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家:6歲前定好規矩,父母明確3原則,懲罰孩子才有效!

Advertisements

規矩要怎麼立?

心理學上有個方法叫做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三步設限法:

A:承認孩子感受(Acknowledge the feeling)

C:溝通限制 (Communicate the limit)

T:提供替代方案 (Target alternatives )

舉個例子來解釋,5歲的姍姍喜歡在家裡的牆上、櫃子上自由地畫。姍姍的爸爸呵斥姍姍,每次都弄得姍姍又哭又鬧;而媽媽卻主張不要限制孩子,讓她自由地畫,過兩年家裡粉刷一下好了。

其實這兩種態度都不是好辦法。如果用ACT設限法和姍姍溝通,看看會是什麼效果。

1.承認孩子的感受

媽媽可以先認可孩子的感受,說:你很喜歡畫畫,畫得也非常不錯;或者直接讓姍姍說出她畫畫時的心情和感受,並給予認可。當孩子的情緒和感受被家長理解接納之後,他會更容易接受你提出的建議。所以,第一步就是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給予理解和尊重。

2.溝通受限

第二步,就要開始正式溝通了,媽媽可以說:姍姍,牆和櫃子不是用來畫畫的,設限時的語言要簡潔、明確,不能模稜兩可。表達限制時的態度很重要,不帶責備和評判,以溫和、平靜、有耐心、理所當然的語氣來陳述,讓孩子知道,他需要調整和改變的是他的行為方式,不是他的人被否定和指責。

3.提供代替方案

在承認孩子的感受和做出限制後,要給予孩子以替代方案,讓孩子有權選擇接下來怎麼做。媽媽可以和姍姍說,我知道你很喜歡畫畫,你畫得也很棒,我們都很喜歡你的畫。以後你來決定,是畫在畫紙上,還是畫在這個畫板上。(媽媽準備好畫紙和畫板)

這樣當父母不在身邊時,孩子也能把規則內化成自覺的要求。孩子會感覺自己遵守的是規則,而不是被父母控制,就會產生自我成就感。孩子可能會主動來和你說,媽媽,我今天沒有在牆上畫畫,我是畫在紙上的。這時,媽媽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要確認和重述孩子的行為:哇!好棒啊!畫在紙上比畫牆上好看多了!

當孩子的正向行為被看到和讚賞,會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持續正向的行為。

什麼時候開始立規矩?

6歲之前就要給孩子立規矩了。

2歲前是秩序敏感期,重點在預防,家長要告訴孩子哪些是觸碰原則的事,如破壞公物、亂丟垃圾等行為。

2到3歲是規則敏感期,不能硬碰硬,要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珍愛生命。

3到6歲是獨立意識漸變強期,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不能推卸責任、隱瞞錯誤。

孩子如果反抗怎麼辦?

1.要有堅定的態度

現在很多家庭的模式是一個孩子加多個長輩,所以很容易出現這樣的現象:明明立好了規矩,可是孩子稍微哭鬧一下,就妥協了。這樣做,慢慢孩子就會發現大人的底線,並在下次採用類似的做法,讓大人滿足無理的要求。

大人一再放寬原則,孩子就會變本加厲,甚至擊潰你的底線。所以,別讓孩子知道你的底線是可以改變的,保持堅定,讓他們在一次次試探之後明白,這件事就是不能做的。

2 尊重孩子的情緒發洩

媽媽尊重你哭的情緒,但是無理取鬧是無法達到你的要求的。孩子意識到撒潑滾打不管用,自然就會拋棄這種做法了。

3 正確的懲罰方式,讓孩子學會自省

孩子犯錯後,適當的懲罰才能讓孩子學會自省。有兒童心理學家提到懲罰的三個原則:

一致性。

父母要有明確且堅定的原則,不能在這個場合批評,另一個場合又縱容,這樣孩子會很困惑自己這種行為到底對不對。

保持暖的親子關係,拒絕暴力、疏遠。

更多向孩子展現關心,疼愛,他們也會將這種親子相處方式內劃到自己未來所有親密關係中。

孩子在做錯事情之後受到懲罰和責罵,要向他們解釋清楚為什麼會被懲罰。

父母不要因為自己在別的地方受氣,或因自己的壓力遷怒於孩子,孩子會潛移默化學會,原來憤怒是可以實施到更弱小的人身上進行發洩的。

從小培養規則意識,會讓孩子終生受益。給孩子立規矩,也是愛的一部分。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