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以前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學生寫了一篇非常優秀的文章,后來出現在了試卷里頭。而這個時候,這篇文章的作者正在解答這張試卷。文章后面有一個問題是: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要是放在別人身上還好說,但這正好考到作者本人頭上了,這不巧了!于是,作者下筆如有神,結果一看批閱為零分。他只能苦笑著說:
這就是我當時寫文章的想法,你們亂改什么改?不得不說這波操作妙啊!
這樣看來,現實中是有些好笑的,但是類似的事情在文學歷史上發生的情況并不少見。中華前后數千年的歷史上,出現了太多優秀的詩人和詩詞作品,傳唱度高的、小眾但令人歡喜的、供人賞析的都有很多。
由于這當中時間的間隔實在太久,一些當時詩人的真實情感已經沒有那么可考,只能
根據當時的社會背景和詩人本身的發展情況與個人立場等,來看待這些作品想要表達或者暗藏的情感,這樣難免會有誤差。
還有后是
根據自己的理解來二次解讀一些詩詞作品,使得這些詩詞在流傳中漸漸改變了原來本意,成為我們想象中的模樣。
就比如那些我們曾經以為的愛情表白詩,它們真的是講愛情的嗎?今天就來盤點一下那些印象中的“表白詩”,看看我們弄錯情況沒?
古代的“情詩”
要說在表達感情的時候流傳度最廣的詩句,其實還蠻多的。在我國最古老的詩歌集
《詩經》中,就有很多我們認為能表達愛慕的詩詞,比如我們幾乎全部都知道的一句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不管是在生活還是一些電視節目和影視文學作品中,對其的借用都很常見。
我們對于這句詩的理解通常都是對愛情永恒的許諾,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這樣的情感都非常少見珍貴。所以即便時隔兩千四百多年,這樣的詩讀來依舊讓人新生向往與羨艷。
但是,從當時這首詩出現的時間來看,
它其實并不是在說“愛情”。這首詩的題目叫做
《擊鼓》,全詩的內容是這樣的: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后面的兩句,表達生死相依、白頭到老的情感。但就全詩的內容來看,其實整首詩的情感基調主要是表達
“戰友情”。
這首詩背景實在戰爭狀態下的士兵心理活動寫照。戰鼓聲聲,戰士都在校場操練,都城在城墻的保護下,只有我獨自跟隨軍隊奔向南方。在將軍的帶領下獲勝,平定多個地方,但就是遲遲不能歸家,內心也始終掛念憂愁。這都是戰士出征后,對家鄉產生的
濃濃的思念之情。
后面提到因為心神不定馬兒跑丟了,到處尋找,它就在荒林中的草地上。根據個人的理解,這就像是在表達馬兒也厭倦了長時間的戰爭,所以跑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樹林草地,遠離戰場,內心自在。但是戰士卻還只能原地待命,
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到家鄉,是不是還能信守誓言,這也是未知。
緊接著,這里就到了我們理解的
“愛情”表達名句,和家鄉的妻子已經許下同生共死的誓言,想約好了白頭偕老,但是卻只能分散別離,如今更是連自己的生死和歸期都不能確定。其實就其本身意思而言,這樣的而理解也是沒有錯的。只是
在這樣的戰事背景烘托之下,
感覺悲愴之情會更濃厚一些。
而又有這樣的理解,就是
戰士之間相互約定要活到老,也是對戰爭結果的一種期望。只是這樣的解釋很小眾,畢竟沒有人會希望打一輩子的仗,戰士自然也不能相伴到老。
如果這并不算嚴格的理解誤差的話,那么這里還有一句,相信很多人都不太敢相信這也會詩其它意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王維
我們對于這首詩的題目記憶基本都是
《相思》。顧名思義,
“紅豆”不正是表達“愛情”最明顯的象征嗎?
其實將紅豆作為相思的表達寄托,正是在這首詩之后更加興起的。因為紅豆生與南國,傳說中是有一位女子因丈夫的亡故在樹下哭泣隨之而去,于是就有了
紅豆,也就是古人口中的
“相思子”。
但就這首詩而言,它其實還有另一個題目,叫作
《江上贈李龜年》。想象王維和李龜年的關系,是不是有一種感情跨越的感覺了?
這是在
好友李龜年因為天寶之亂流落到江南,王維寫詩思念這位朋友時所作的。“紅豆”的確寄托著相思意,但是確實
對朋友的思念,這倒是真的在表達
“友情”。
初次之外,還有一句流傳較廣的帶著絲絲卑微的“情詩”,即
《越人歌》中的“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但是,這里在原始的情境下,
講述的其實是貴族和勞動人民之間,跨越階級締結“友誼”的贊歌。一位王子不嫌棄一個平民的身份,和他共乘一舟,因此這個平民內心歡喜,但是這位王子卻是不會知道的。
這些不是情詩的情詩,講述了一些鮮為人知故事。我們理解雖然和其本意有所出入,但總的來說
后世重新的理解也算合理,也為這些詩歌增添了另一抹風采。
解讀
其實不管這些是不是關于“愛情”的描寫,我們都能體會到其中表達的真意。或許是現代生活與古代真的存在“代溝”,很多感情色彩已經難以跨時代被理解和傳送。
在古人作這些詩詞的時候,
心中的感情應該很是真誠,而只有真誠的事物才能打動人心,讓這些作品流傳千年,讀來依舊讓人覺得心生共鳴。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