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寺廟,在不少小伙伴的眼中,是 佛門重地,也是戒律森嚴的地方。
然而最近在各個社交平臺,一股 “寺廟咖啡”的風潮卻悄然蔓延了開來。
人們驚訝地發現,越來越多的寺廟開始“緊跟潮流”,在佛門圣地開起了 咖啡廳。
比如上海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 龍華寺,就推出了自己的咖啡和咖啡杯:
龍華寺的咖啡設置很簡單,分為 拿鐵和 美式,要喝什么和服務員說就好。
統一價格 25元一杯,在龍華寺吃素面的地方可以購買。
除了上海的龍華寺,福建的南普陀寺也推出了自己的咖啡。
比起龍華寺,南普陀寺的咖啡明顯要更有噱頭一些。
從名字上看,冰美式被稱作 “一念心”,熱美式被稱為 “無掛礙”,冰拿鐵被稱為 “平實處”等等。
雖然咱也不知道這些名字跟咖啡 有什么關系,但年輕人可能就愛吃這套吧。
不過說起最出名最牛叉的寺廟咖啡,當屬杭州永福寺的 “慈杯咖啡”。
這家擁有1600年歷史的寺廟,憑借著咖啡,一躍成為了杭州當地的 “網紅寺廟”。
作為最早搞“寺廟咖啡”的寺廟,永福寺的“慈杯咖啡”早在 21年就吸引了眾人的關注。
這個 慈杯咖啡的名字就很帶勁,諧音“慈悲”,完美貼合寺廟咖啡的主題。
店里給咖啡取的名字也和一般寺廟咖啡一樣,走的是文藝風。
比如,拿鐵取名為 “停雪”,拿鐵 有奶的那一層就挺像雪的。
此外, 肉 桂拿鐵取名叫 “富貴”, 花生拿鐵取名叫 “拈花”,起碼兩個名字之間有字讀音相同,也不能說毫無關系。
好吧我已經 盡量找補了。
這都是些 啥玩意,為什么大家都喜歡起這種 文藝范的名字?
那有的小伙伴就要問了:
“慈杯咖啡和別的咖啡相比,有什么優勢呢?”
在我看來,慈杯咖啡之所以能這么火,和它們大搞 “隨機性”密不可分。
首先,每位購買了咖啡的顧客,都能 撕開包裝,收到寺廟的隨機祝福語。
從一夜暴富,到日進斗金,這些祝福語總是能戳中年輕人的心。
可能在別的地方這些祝福語沒啥。
但 這里是寺廟,一個 求神拜佛的地方,這里的祝福語就別有一番深意了。
另外,除了包裝的隨機祝福語,你也能在點餐時和服務員說 點杯隨緣——它是個 盲盒,抽到啥就喝啥,果真很隨緣。
可以說,這些 “不確定性”為慈杯咖啡增添了一絲神秘色彩,成為了不少人拍照打卡的動力之一。
后來,慈杯咖啡更是和寺廟的 “原住民”小貓咪聯動,成為了一座 “貓咖”,更是讓這家寺廟咖啡徹底出圈,成為了杭州著名的打卡點。
不難看出, “寺廟咖啡”之所以能越來越受歡迎,最關鍵的一點就是 “反差”。
古色古香的寺廟和咖啡店,怎么都沒法把二者聯系到一起。
再配合 良好的運營,火起來就不難理解了。
那有的小伙伴就要問了:
為什么寺廟要開始賣咖啡呢?
其實原因也不難理解,畢竟即使是寺廟,它都要求生存。
如果游客不多的話,僅靠香火錢也無法存續下去。
搞個網紅咖啡店,既能給寺廟 帶來收入,也能吸引游客 前來打卡,增加客流量,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而在其他國家,早就有在寺廟開咖啡的先例。
比如在日本川崎市的信形寺,就有一群日本和尚開的咖啡廳「寺カフェ代官山」:
咖啡廳里處處體現出寺廟的元素。
不僅供奉著佛像:
吧臺上方也畫有 一幅佛像,只見佛祖眼睛微微向下看,仿佛在注視著前來喝咖啡的顧客:
為了廣招客源,咖啡廳還特意制作了 一個官網,還設計了一個logo,整個網頁都充滿了佛系的光輝:
咖啡廳里除了能喝咖啡,還提供以前僅僧侶享用的“精進料理”。
只選用當季的蔬菜和肉類,單品價位在894-1300日元不等。
營業時間從上午11點到晚上6點,由 9個和尚輪流值班,這個團隊陣容莫名強大是怎么回事:
說回寺廟咖啡。
雖然有不少人贊成寺廟通過賣咖啡來創收。
然而隨著“寺廟咖啡”的興起, 反對的聲音也開始越來越大。
有的小伙伴認為,寺廟內開設咖啡店是 不尊重宗教文化的一種表現。
他們認為,寺廟是一個 安靜、神圣的場所,而咖啡店卻帶來了 喧囂和 商業氣息,這是不應該存在于寺廟內的。
這個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
如今越來越多的寺廟,為了經濟效益,都開始 大搞文創,推出各種周邊,也確實讓寺廟的商業氣息越來越濃重。
不僅是賣咖啡,賣 手串、御守、帆布包等更是家常便飯:
甚至近些年很火爆的 盲盒和 福袋。
這些也能在部分寺廟看到,讓人不知道是在廟里還是漫展里:
如果有人想去寺廟祈福,看到廟里有的人在喝咖啡,有的人在廟里拆盲盒,那確實觀感不是很好。
如何平衡好寺廟的 精神屬性與 經濟效益,也許是每一位方丈都要思考的問題了。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