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身高焦慮,是接納自我的重要一步

Advertisements

作者:麥麥

除了拼考試成績、拼特長,一些家長開始拼孩子的身高了。據媒體報道,張欣(化名)的女兒兩年前被檢查出性早熟,張欣帶著孩子去了多家醫院確診,結論顯示,如果不干預,孩子未來身高預計將停留在150厘米左右。因為無法接受孩子的未來身高,張欣堅持給孩子運動打卡快4年了,每天摸高跳從100下增加到200下、每天跳繩從1000個增加到2000個,除此之外,還練習游泳、籃球、跑步等運動項目。在長高貼吧里,像張欣這樣的家長還有很多。

擺脫身高焦慮,是接納自我的重要一步

家長曬出囤的生長激素類藥物的照片 ©“中國新聞周刊”微信公眾號

家長希望孩子長得高有一定現實原因。從外形上說,身材高挑屬于一種優勢。對于某些對身材有特殊要求的職業,比如模特、空乘、運動員等,身高屬于入行的硬標準。此外,社會上也潛藏著身高“鄙視鏈”,如報道中一名身高1米5的女孩表示,身高帶來的心理陰影伴隨她長大,小學時想參加演講比賽,老師說她身高太矮,沒有整體競爭優勢;初中時,她學習成績好,口才也不錯,報名參加辯論賽,再次因“身高太矮沒有氣勢”被淘汰。正是這些顯性和隱性的框架,讓家長把孩子身高列入重要事項。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身高上,一些家長在網上交流心得,去醫院內分泌科咨詢長高秘訣,有的甚至病急亂投醫,在私立醫療機構開高價藥,還給孩子做進口針灸、生物磁療、穴位埋線等治療。事實上,影響身高的除了后天的營養攝入、睡眠和運動,遺傳基因更起到關鍵作用。不遵循生長規律,盲目給孩子“施肥”,無異于揠苗助長,不僅長不高,還可能被無良機構收智商稅,損害身體健康。有醫學雜志指出,使用生長激素后,運動增多時易引起股骨頭滑脫、無菌性壞死,甚至嚴重的可致跛行。

此外,家長的身高焦慮,還可能對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在父母四處“求醫”、拿孩子做各種“試驗”時,就已經灌輸了一種“長得矮就低人一等”的潛意識。與外界受到的“歧視”相比,親人表現出的身高否定對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傷害更大。

從本質上看,身高焦慮也是一種“內卷”。研究報告顯示,過去的35年間,中國19歲男性的平均身高增加了8厘米,達到了175.7厘米;中國19歲女性的平均身高也增加了6厘米,達到了163.5厘米。在青少年身高普遍提升的背景下,自家孩子身高不“達標”似乎就失去了競爭優勢,更有甚者已經聯想到子女未來在婚姻、求職時可能處于劣勢地位。父母的良苦用心讓人感慨,也引發思考:在婚姻、求職等問題上,還可能存在性別、相貌、年齡、學歷、地域等歧視,難道因為種種歧視存在,家長就要按照“標準模板”去塑造孩子嗎?

我們不否認在某些行業中,長得高更具優勢。但是,比起身高,健康的身心才是廣泛適用于各行各業的前提。何況,健全的人格、強健的體魄和卓越的能力,哪一個能用尺子衡量呢?與其被動迎合所謂的身高標準,不如充分發掘自身特長,揚長避短,用個性化發展打破刻板印象。

因此,在呼吁社會減少和消除身高歧視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對身高形成正確的認知,接納自己。這不僅要求家長擺平心態,注重對孩子心理健康和能力的培養,更要求學校向學生傳達關于身體的正確理念,并且在各類活動中給予學生平等的參與機會。此外,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的不止是身高差異,還有智力、容貌、性格、財富等等,對于這些天然存在的差異,如何認知自身的優勢和短板,如何看待差異,都將對青少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重要影響。從這個角度看,接納自己的身高,也是正確認知自我的重要一步。(麥麥)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