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韋很落后?從12到15世紀,它曾是非洲南部最強大的都城

Advertisements

現在的津巴布韋因為地處非洲,本身的經濟水平就不高,再加上后來通貨膨脹的原因導致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700年前這里曾有過一個強大的王國,但因為歷史并沒有記錄這個王國,后來這片地區的定居者給予它“大津巴布韋”的名字,即石屋的意思。

如果說在非洲能拿得出與埃及金字塔相媲美的建筑,那么大津巴布韋就是其中之一,灰色的花崗巖勾勒出這座非洲首都的輪廓,也給了它“石屋”的名字。地處赤道以南1200英里,在贊比西河與林波波河之間高原的邊緣,曾經這里是一個極度繁華地方。

但在19世紀,歐洲殖民者第一次看到它的時候,這座曾經繁華的城市已經被毀壞,但即便如此,這些外來人還是被遺留下來了城市結構震撼。它的修建歸功于腓尼基人、埃及人和印度人,令人詫異的是,這座城市的修建有多個來自不同民族的人,唯獨沒有非洲人。或許是因為古代有個傳說:非洲南部的黃金出產地區是俄婓—所羅門王船隊的目的地。

大津巴布韋—國王與城堡

黃金是大創建津巴布韋的因素之一,另外原因是,商人們帶著敘利亞的玻璃器皿,波斯和中國的碗、珠子、瓷器等在岸邊等待。阿拉伯的單桅三角帆船乘著季風前來,上面裝滿了各種貨物,包括從印度運來的色彩鮮艷的布料,幾個世紀以來,這些貨物對非洲內陸人而言,是無法抗拒的誘惑。

也正因為如此,大津巴布韋被其他民族不斷的占據長達400年,在這段時期的大多數時間里,它控制著與索法拉的黃金貿易。統治者也因此變得更加富有,他們穿著進口的絲綢制成的衣服,戴著硬布長披肩,這些披肩是用贊比西河流域種植的棉花織就的。當百姓們見到國王后就會匍匐在地上,向前趴下,當他們講話時要拍手,但絕不能注視國王。

國王擁有神力,按照他的期望,他可以有一大群妻子,或許是300個,并且國王還是全國所有牲畜的監管人,普通人要向國王進貢牲畜,作為對王室的資助。動物按照國王命令被宰殺,然后提供給民眾。

從12到15世紀的這段時間里,大津巴布韋一直是非洲南部最強大的一個都城,而使大津巴布韋變得強大的原因是穩定先進的技術,計劃和完成大規模建筑工程的能力。

不用灰泥,建筑用磚就可以固定在一起,隨著技術的進步,墻壁開始被畫上各種圖案以表示文明,最流行的一種V字形圖案,是繁殖力的象征。

大津巴布韋最初是一座建立于花崗巖卵石堆中的衛城,位于一座小山的山頂,那里可以從各個地方俯瞰鄉村。這座衛城建有塔樓和角樓,實際上就是一座宮殿,國王的臣民們直到國王可以從上面觀察他們,他們在晚上可以看見宮殿中的亮光。通往宮殿的路十分陡峭,想要爬上去很費精力,而在皇宮入口有武士把守。

在宮殿下方的山谷有著許多圍場,很可能是被國王的妻妾或 有權勢的官員圈占,在這些圍場中,墻的高度最高可以到人身高的6倍,并且從圍場nbu的樓面有排水溝通往外面。為了建造這些圍場,數百萬塊花崗巖被切割后送到這里。在圍場里面有按照典型的非洲風格建造的圓形茅草房,這些房子的墻是用一種像水泥一樣的泥土建造的,這種土來自于蟻穴。聚集在圍場周邊的小屋是低等的百姓、奴隸,以及突襲周邊國家俘虜的戰俘的住所。這座都城的人口最高增長到2萬人。

當然,津巴布韋的黃金貿易在整個非洲引起了連鎖反應。象牙、干鹽、鐵制武器和其他工具壓著各種渠道,從一個市場被運到下一個市場,直到在人口更加稠密的地區獲得最大的交易價值。就連在1000英里之外的贊比西河流域的北部,被人遺忘了300多年的銅礦也再次運作了起來。

大津巴布韋的國王帶領著一群被稱作卡蘭加人的好戰民族,與周邊窮苦定居點的首領們一起控制著和法國一樣大的領地。他們在領地范圍一直擴展到今天的博茨瓦納和莫桑比克,再到今天的南非境內。而花崗巖廢墟就是他們留存下來的歷史遺跡。

科技、宗教與藝術

大津巴布韋的發展跟同一時期的西非城市國家分隔開來,尼日爾河河畔的加納、馬里和桑海等帝國重復著崛起衰落,就好像是發生在另一個大陸上的事情,與他們無關。這些西非的帝國離北邊赤道的距離與大津巴布韋離南邊赤道的距離差不多,而將近3000英里幾乎無法穿越的熱帶雨林,將它們隔開。在非洲中部的內海邊,尼羅河從魯文佐里山東側發源,使其文化與大津巴布韋更為接近,但由于他們的建筑采用木材和茅草,在幾個世紀后幾乎所有的證據都沒有了。

然而,有一個清晰可見的資料是,在大湖地區以南1500多英里的地方,鐵的開采和熔煉是當地經濟的核心。大津巴布韋因為黃金而變得富有,在高原上有4000多座小金礦,但是鐵卻統治著平常人的生活。盡管世界上大多數地方都是先從冶煉銅開始的,再經過多個世紀后才掌握了冶鐵和硬化鐵的技術,但非洲卻直接跳出了石器時代。

大津巴布韋冶煉設備之一

這種新的能力帶來了文明的提升,因為鐵制武器的出現改變了戰爭和狩獵的方式,人們可以用鐵斧砍樹,用鐵鋤開墾荒地,得到更多的糧食。

在大津巴布韋,冶煉工人忙個不停,他們不是在制作鐵制工具和矛,就是在忙著為首都鑄造獨特的H型銅錠,因為它是一種貨幣。那時候的熔爐被認為和魔力相關,人們相信如果金屬不夠純凈,那些不安寧的靈魂就會在熔爐中活躍起來,人們必須舉行某些儀式,來安定這些靈魂。國王和謀臣們,在衛城神殿里面主持這些宗教儀式,而國王的姐姐在儀式中會扮演重要的角色,她與國王一樣都是被認為可以和祖先直接交流的人。

在大津巴布韋,神殿上鑲嵌著用綠皂石雕刻著半鳥半獸神秘生物,并整齊地點綴著珠子。因為每塊皂石都不同,所以他們代表著先王們的靈魂,這些神秘生物是雕刻在環繞神殿的高大的整塊石料上的。比如在一只鳥的下面是一只鱷魚,它正在朝柱子上方爬行。這些鳥喙與鷹的類似。在卡蘭加人的信仰中,鷹是天神與大地之間的信使。

這些宗教儀式的其他藝術遺跡是扭曲的男人和女人的雕像,它們從100英里之外皂石制作成。這些石頭也被用來制成直徑20英寸的圓碗,在這些碗的側面裝飾著象形文字式樣的動物圖案,比如斑馬、狒狒和狗。

大津巴布韋的工匠制作石器的技術和他們用金和銅制作裝飾品的技巧,主要來自于傳統和陶器模制工藝。但可惜的是,因為木制工藝品年代久遠加上非洲炎熱潮濕的氣候無法遺存,但在南非德拉肯斯山脈邊緣發現的陶器雕塑,卻能夠證明非洲南部藝術傳統的深度。

一組精巧澆鑄的陶制面具,被稱作“萊登伯格頭”,其大小剛好能將整個頭遮住,這個面具大概制作于600年前。其中最大的一個有15英寸高,并且上面還留有繪制的裝飾痕跡。這些面具具體可以追溯到大津巴布韋文明成熟的至少7個世紀,它們可以很好的展現出當時藝術傳統的美感。

在大津巴布韋所有的石制建筑中,有一個錐形的塔樓最為讓人迷惑。它以花崗石塊料建造的,中央有個碎石堆,里面沒有藏著寶貝,也不是用來守衛皇家墓葬的。對現在的人來說這看起來就沒有什么利用價值,但我們回顧古人的思想,這個碎石堆應該不會毫無理由被這樣擺放,顯然有其一定的道理。

在這座都城最鼎盛的時期的人們看來,它一定隱藏著那時候的人都明白的信息。也許,它是當時的一個谷倉,目的是向百姓保證,國王不會讓他們挨餓。據傳說,這個圍場的周長超過800英尺,它是為王后建造的,錐形塔樓就在中間,所以它也可能有另一種象征意義,即代表著王室血統的生殖力。因為這個圍場的兩個入口處就表示有代表男性和女性的特征物:一個號角,一個凹槽。

衛城下面的密集小屋居住著專門為國王服務的奴仆們,他們看似國王身邊的人,但生活水平跟其他村莊沒有什么兩樣。女人們也要從附近的河水中打水,搜集柴火,做飯;孩子照看山羊和各種家禽;男人則打獵、放牧已經隨時為國王而戰。

古人的生活在精神方面被迷信統治,當雨季沒有按時來臨時,人們只能在神殿供奉犧牲進行祭祀,就算是那些肉眼看不見的“大地之主”,他們也要讓神得到滿足。如果供奉的犧牲還是沒有降雨,他們就會咨詢女性通靈人。

國家強大,卻沒有自己的文字

從一些零碎的資料中可以看出大津巴布韋的統治者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幾百年來,這些國王讓他的臣民控制在城市國家中心的周圍,他們吃穿百姓,遇到戰爭讓百姓賣命,即便是祭祀也要犧牲百姓。但讓后世學者可惜的是,他們雖然有了自己的文明,卻沒有掌握記錄的能力,也沒有因黃金貿易與印度洋文明接觸,從他們那里學到書寫的能力。

300多年來,無數的商隊前往非洲沿海地區,那里的首領會看到用阿拉伯語寫成的賬目,而外國使者也會進入內陸地區旅行,并隨身帶著書信呈交給國王。大津巴布韋比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任何地區,都更有機會接觸到文字,但他們始終沒有邁出這一步。

相反的,堅守非洲農村生活的口傳文化使它變得愚笨,但統治者需要向邊緣農村傳遞消息或者命令的時候,他會選擇一個值得自己相信的人去傳話。在漫長的旅途中,送傳話者會在一根繩子上打個結,以此來記錄他走了多少天。在回程時,他會保存好這根繩子,用來以后參考,他們會使用各種計算方法,在做貿易記錄時他們用繩索系好成困的木棒或用刻痕做標記,但唯獨還是沒有學會文字書寫的技巧。

對于沒有文字相輔的宗教儀式也很簡單,沒有博學的神職人員致力于制定精確的儀式形式,以及他們必須要執行儀式的日期。每個太陰月都被分成3個星期,每個星期有9到10天。而法律的制定也不以文字章程為依據,而是依賴社會習俗對各種跡象的解釋來懲罰那些犯了罪的人。總之,祖先的靈魂已經滲透到生活各方面: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是無法分割的,生活如同季節一樣周而復始。

文明無法在只建立在不斷變化的沙丘上,即便他們因為黃金貿易而變得富有,但富裕的生活依舊沒有讓大津巴布韋的社會有更高的提升。在10世紀馬蘇第發現,非洲南部畜群所代表的的財富是最重要的,而國王擁有統治全國畜群的權力,就是管理自己的臣民一樣。因此,在某個時間,國家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的時候,大津巴布韋就被國王遺棄了,他帶著畜群和臣民遷移到別的地方去了。因為沒有文字的記錄,沒人知道他們為什么離開,國家遭遇了什么困難。

大津巴布韋的喪鐘

這口沒落的喪鐘為什么敲響,沒人知道。因為沒人任何的文字記載,后世的學者只能依靠殘存的遺跡推測,或許是一場統治者之間因為繼承權的沖突,也或許是長期干旱導致農作物無法生長,還有可能是因為與別的部落沖突等原因。

在近4個世紀之后,人們說曾經下令放棄大津巴布韋的國王叫恩雅茲姆巴.穆托塔。他帶領臣民向北遷徙,來到贊比西河與高原金礦附近見了穆塔帕帝國,之后被翻譯為莫諾莫塔帕帝國。這個帝國在后來的幾個世紀中一直是非洲內陸的強大國家之一。

看即便是這樣,莫諾莫塔帕帝國從沒有過大津巴布韋那樣強大,后者斑駁的灰色巖石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而大津巴布韋國王的遷徙也只是世人的流傳,沒有證據可以提供。

衛城與圍場的繁榮也是只是一種偶然反應,大津巴布韋可以看成是一種獨特的非洲文明未完成的序幕,這個國家的卡蘭加人原本是可以學會自己的語音和文字,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個成熟的國家。但可惜最后他們還是沒有掌握這個技能,而國家也隨之沒落。

歷史不會因為他們的過錯而停下來給他們充足的時間改正,因為赤道以南的非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不及時搭上歷史的列車,終歸會被淘汰。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